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地质生涯的起点广西第六地质队,一座承载着追忆与传承的殿堂——黄大年同志事迹展馆巍然矗立。通过图文、实物、视频等多元展陈方式,生动再现了他早年在此的奋斗足迹,并深度诠释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赤子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风范以及“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崇高境界。
黄大年同志事迹展馆内部。作者供图
展馆设有“大年精神”“光辉起点”等四大板块。其中,“光辉起点”板块生动呈现了黄大年初入地质行业的燃情岁月,充分展现其早期的勤勉作风和求知若渴的钻研精神。
展馆内,陈列着11件黄大年同志当年使用的地质找矿工具、4件野外生活用具、25块珍贵的岩矿石标本,以及多幅记录其人生轨迹的影像资料。
每一件仪器都承载着沉默的记忆,每一块岩石都铭刻着执着的追求。在这里,观众不仅能回溯一位科学巨匠的起点,更能见证一种伟大精神的孕育——那是一种甘于寂寞、勇于吃苦、忠于使命的精神,一种深深刻印在大地之上的信仰。这些展品无声地诉说着黄大年同志的成长足迹、科研成就与崇高风范,散发出浓厚的地质文化气息。
黄大年同志事迹展馆陈列的物探磁法勘探设备——质子磁力仪。作者供图
在众多历经风霜的仪器中,物探磁法勘探设备——质子磁力仪、直流电法仪尤为引人注目。它们看似普通,却凝结着黄大年一段段令人动容、肃然起敬的故事。
黄大年的人生征途,始于广西第六地质队的勘探一线。17岁的他投身地质事业,用脚步丈量八桂山川,在崇山峻岭间播下“为国寻矿”的初心。
1975年,黄大年通过招考进入六队。时值国家急需煤、铁矿资源,六队正开展“找矿大会战”,倡导“以找矿立功为荣”。初出茅庐的黄大年被分配到广西容县罗屋铁矿区的三分队,担任物探操作员,负责一项电磁场测量项目。他每天的工作是精准定线、定点,肩扛沉重的质子磁力仪,跋涉于容县的群山峻岭,严格按直线观测,绝无绕道。他需要详细记录每个测点的数据,分析地层,计算参数,再工整地誊录在表格中。
1976年,黄大年获得了“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者光荣称号,图为奖状。黄大文供图
面对新岗位,黄大年虚心求教,工作中他一丝不苟,将每一个测点视为一份责任,每一组数据都倾注匠心。别人一天测120个点,他总能高质量完成160个。工程师郭桂年由衷赞叹:“他记录的资料清晰明了,是队里最踏实肯干的年轻人。”
1976年7月的一天,黄大年身患重感冒高烧不退,脚上还起了湿疹,却仍坚持上山测量。“吃得苦证明我还行”——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对事业的执着。病中他仍坚持制表,同事心疼劝阻,他却淡然回应:“吃点苦是必要的。”
两年间,他从地质新兵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参与发现了一处中型矿床,并荣获“工业学大庆”先进生产者称号。
1977年,恢复高考成为黄大年人生的转折点。高考前一天,他从广西容县罗屋铁矿区出发,徒步十几公里赶到杨梅公社高中考点。最终,他以杨梅公社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不解之缘。
此后,这颗在广西山水间埋下的报国初心,历经海外深造的淬炼,最终化作“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的铮铮誓言。他常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不仅是黄大年的自白,更是对地质人血脉中深沉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以黄大年精神为帆,以地质“三光荣”传统为锚,在新时代的壮阔航程中,续写“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壮丽篇章。因为我们深知:每一块矿石的苏醒,都是对先行者的告慰;每一次钻机的轰鸣,都是对这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地质队党群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