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科学家地图】来渤海之滨,探访60年科技兴油路

来源:中国科普网 作者:韩奕 姬银秀 2025-07-15 14:47

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一座矗立于渤海油田大厦内的精神殿堂——渤海石油研究院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讲述着渤海科研一线“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奋斗故事,让科学家精神“可视、可听、可想、可触”。

向海而生,60年前白手起家

步入该基地展厅,印章墙与主题形象墙首先映入眼帘。印章墙,镌刻着总书记对能源行业的重要嘱托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指示批示,以及科学家精神等核心内涵。与之呼应的形象墙以渤海石油研究院核心技术体系为背景,科研人员的立体形象与渤海石油研究院精神熠熠生辉,诠释着这支科研铁军的精神内核。

继续向前,渤海石油研究院的光辉历程铺展开来。从艰苦创业到蓬勃发展,一幅幅画面、一段段文字,清晰勾勒出渤海石油研究院肩负国家能源安全的初心使命。

1965年建院时,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渤海石油研究院第一代海洋石油科研人员白手起家:没有专业教材,就自己翻译外文资料;缺少实验设备,就用土办法改造仪器;缺乏勘探经验,就冒着风浪出海取样。

1967年,海1井试采正式揭开了渤海油田的开发序幕。60年来,历经几代科研人员不懈努力,渤海油田从开发十多年时的总产量不到100万吨,到2010年年产油量3000万吨,再到如今年产油量最高达4000万吨,产油量实现了大幅跨越。

如今,渤海石油研究院逐步成长为渤海油田勘探开发业务的“参谋部”、科技攻关应用的“推进器”、管理和技术人才的“蓄水池”。

渤海石油研究院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局部。作者供图


科技兴油,解锁能源密码

作为基地的核心,此篇章堪称一部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的“立体百科全书”。

“霍格沃茨魔法墙”系统呈现了物探、勘探、开发、工技、采油、海洋工程六大领域的技术脉络与里程碑式成果。主题浮雕墙以渤海复杂地层为原型,艺术化融合科研人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浅层大油田、潜山大气田、鱼骨刺井、丛式井跃然其上,时刻提醒科研人员敬畏未知,更激励他们铭记“最好的油田永远是下一个”的信念追求。

交互式数字沙盘上,秦皇岛32-6、旅大5-2北等10个渤海典型油气田尽收眼底。岩心与油样实物展台则是最为“可触”的见证,在这里,渤海典型地层的岩心记录着亿万年地质演化;在这里,品类丰富的油样静静陈列;配合播放的地质演化史短片,带领大家穿越地质时空的长河,一起回顾亿万年的地质演变,了解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新生代时期,渤海湾构造格局的变化历程。

渤海石油研究院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局部。作者供图


勇于超越,笃志能源创新

展厅内闪耀着科学家精神的光芒。专家风采墙展示了渤海石油研究院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他们并非遥不可及的偶像,而是身边攻坚克难、甘于奉献的同事与前辈。正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智慧,推动着理论技术的突破与亿吨级油田的发现,生动诠释着科学家精神的真谛。良好的氛围,不仅仅依赖带头人,更离不开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另一侧展区则通过故事展板和手稿、工具等实物展陈,将抽象的科学家精神具象化——科学家精神是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火,是海上平台迎风斗浪的身影,是面对技术封锁时的自主创新,是甘为人梯培养新人的无私情怀……一幕幕,一桩桩,深刻展现了渤海科研团队怀揣能源报国梦想、肩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责任的赤子之心。渤海油田科研一线的方方面面,都是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的有力诠释。

尾厅陈列着的满墙荣誉并非终点,而是激励全体渤海科研工作者在探索未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征途上,勇往直前、持续攀登新高峰的嘹亮号角。

渤海石油研究院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不仅仅是一个展陈空间,它是以渤海油田科研一线阵地为依托,精心打造的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的新教材,是展示与弘扬科学家精神与海油精神的新窗口。

(作者韩奕系渤海石油研究院助理工程师,姬银秀系渤海石油研究院党群专务)

打卡小贴士

渤海石油研究院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海川路2121号渤海石油大厦B座一楼,于2023年获评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夏季8∶00-17∶30,冬季8∶00-17∶00,周末及法定节假日闭馆。讲解服务需提前预约,咨询电话:022-6650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