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 (排名不分先后)
全国十佳科普使者获奖感言
以“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在广州举办。在这场万众瞩目、精彩纷呈的赛场上,有料有趣的选手们各显神通,深入浅出地阐释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让公众领略科技创新给生活带来的无限精彩。本报推出特别策划,记录此次大赛的盛况,展示“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的风采,将科普的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将科学的种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科学传播方式的有益创新
讲述科学,诠释万物。科普讲解大赛,堪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科普盛宴。
赛场即战场,在实战中成长
在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选手取得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3名的好成绩,为历年来第一次所有9名参赛选手都获奖。
第九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 (排名不分先后)
扑灭山林大火怎么也成了“世界性难题”
山林大火为什么这么难扑灭?
ChatGPT如何练就对答如流的本领
让我们积极而理性地看待这项科技进步,以人为本,造福社会。
“太空笔”书写飞天梦
在“天宫课堂”第四课上,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轨展示介绍了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许多人会好奇,航天员在空间站失重的环境中是如何书写的?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款我国自主研制的“太空笔”。
让视障患者实现无障碍阅读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共同期待,科技不光点亮我们的生活,也会点亮这些视障患者的生活。
庭院经济新模式,健康“绿电”从光来
辐射就是能量的散发,其中只有高能量的电离辐射,例如X光、核辐射具有累积效应,长时间接触确实会对人体有伤害
碳交易是怎样进行的
碳交易,又称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政府给一些企业、机构设定了一个碳排放量的指标额度,在这个指标之内可以排放,超出这个指标就需要到市场上花钱购买
藏在“镜子”里的发电站
平面镜可以帮我们整理装束和面容,凸面镜让物体看起来变小,凹面镜让物体看起来放大。那么,如果说镜子还有一个不寻常的作用——发电,你能相信吗?
在这里,所有供电全部靠“风光”
生活中,你是否用行动在倡导这样的行为:随手关灯、通勤多步行、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如果有,恭喜你正在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作贡献。在“双碳”愿景下,新型电力系统应运而生了,接下来就与你一起来了解这个开启“双碳”之门的金钥匙。
勘探地下矿藏,先给地球做“透视”
8月27日,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已过半,达到5945米,正在向6000米以上超深地层挺进。深地塔科1井今年5月30日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开钻,设计井深11100米。
又快又大 钻石也可以人工培育
天然钻石形成条件十分苛刻,需要很高的温度和压力,这个条件一般只有在地下150—200公里的深度才能达到
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并非是科幻
太阳的无限能量,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大的馈赠,而目前对它的利用率却只有亿万分之一。如今,我们对电的依赖程度已不亚于水和空气。随着用电量激增,世界各国都在急切探寻更加清洁、持久、高效的电能供应。为此,我国科学家大胆提出一个“中国计划”,那就是在距离地面3.6万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建设空间太阳能电站。
各类工程管线住进“集体宿舍”
管廊就是一个大型的“地下收纳盒”。电力高压电缆、通信电缆、城市自来水管道、再生水管道等各类工程管线被分别放置其中,并进行集中管理,每一种管线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承载保密传输的量子通信
未来,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将推动量子通信在更多领域的应用,逐步建立起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最终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
应对气候变化 控温成首要选择
四川成都举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此次运动会新建的13处场馆全部采用绿色建材,减少建筑垃圾和污染物。多个场馆通过加装布袋风管、使用VRV(集中供冷、分户控制)多联变频空调来保证场馆高效、稳定用能,力争实现低碳效益最大化。
响当当的“争气机”
什么是盾构机?它的全称是隧道掘进机,之所以称之为盾构机,就在于它主要由“盾”和“构”两部分组成。
改善环境 在海洋种下珊瑚
珊瑚是一种恢复力非常强的生物。
气象“慧眼”守望神州
人眼依靠接收可见光这种电磁波看见东西,而雷达比人眼要厉害得多,能发射和接收电磁波。
覆水亦能收:从污水到再生水
家里使用后的冲厕水、洗澡水、洗菜水最终都去哪里了?还是让我们一起跟随污水的“足迹”,去看看它是怎样“脱胎换骨,涅槃重生”的。
往届回顾 (排名不分先后)
生动有趣,让公众领略科技创新的精彩
从2014年首届仅有88名选手进入决赛,发展到今年全国4万多名选手参与选拔、265名选手晋级决赛,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已成为范围最大、水平最高、代表性最强、最具权威性的科普讲解比赛。为了让更多人感受科普讲解的力量,本报特别约请大赛发起人、评审专家和参赛选手讲述科普讲解背后的故事。
这段经历真的很“赞”
浅显易懂,就是说结合我的讲解内容,引入的概念不能太难,而且需要有仪器道具做辅助,同时配合幻灯片这样的副语言,目的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感受科学传播双向奔赴带来的快乐
每每回首多次参加科普讲解大赛的评审工作,探究科学的获得感、发现人才的幸福感都会萦绕脑际。
你只有四分钟时间“秀”才艺
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人的注意力较短,超过5分钟就会失去兴趣,4分钟进行一场科普讲解刚好让人接受。
2020年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在广州成功举办
科技部党组成员陆明出席了总决赛,并为“全国十佳科普使者”颁奖。他对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认为这是科学传播方式的有益创新。
科技周开幕式上精彩的科普讲解,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保持科学普及的初心、少一些功利心,这也是科普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