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育少儿科学精神 点燃科技报国梦想 —— 评少儿科技报告文学《中国力量·讲给孩子的科技传奇》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姚利芬
  • 2021-04-16 14:38

《中国力量·讲给孩子的科技传奇》丛书,长江少儿出版社出版。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并重点强调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于青少年群体,习近平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反映当前科技发展样貌,从精神基底打牢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激发科学兴趣,培育科学少年,科技报告文学无疑是很好的文类承载。在这种契机下,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报告文学丛书《中国力量·讲给孩子的科技传奇》无疑是青少年走近科学的极佳触媒,也是时代的精神福祉。这套丛书以故事讲述科学故事,全面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标杆性成就,彰显科学家风貌,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力。

这套丛书目前由5部作品构成,何建明、王宏甲等报告文学作家以一种填补阙如的勇气和魄力,通过深度现场走访,海量资料查询,分别围绕重大科技项目港珠澳大桥、北斗导航、“天眼”“蛟龙号”深潜和嫦娥探月展开,勾摹了一幅立体的科学家群像。故事兼具艺术水准与学理特色,不只包括有关科学常识与科技历史等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科学、科学家、科技项目、科技劳动、科研规律等方面的全方位展示,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流意识和时代精神深度契合。

何建明的《伶仃洋上大写的“人”字》讲述了港珠澳大桥的勘测、设计、及施工故事,描绘了建设这座大桥的中国工程师林鸣和工人如何“诗意架桥,凝结匠心”。王宏甲、萧雨林的《你的眼睛能看多远》以南仁东的成长和工作为脉,讲述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的建造,“仁东筑重器,繁光缀天眼”,“天眼”的建成是我国天文事业发展的重器,也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望向科技长征路的视窗。该作对南仁东精神、品质和性格的立体刻画,使读者了解了科学家的探索与反叛、沉重与轻盈。“嫦娥工程圆旧梦,奔月科技宇寰惊”,胡平的《续写奔月的神话》围绕我国的嫦娥探月工程展开叙事,塑造了“不服老的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等老一代科学家负芒披苇,勇攀高峰的形象。

科技兴国既需要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披荆斩棘,也需要青年人的后来继上;需要人间架虹、望向星空、上天揽月,也需要逐梦海洋。“天际风雨起,蛟龙兹有待”,陈新的《向着大海最深处》围绕“蛟龙号”深潜展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驾驶员、首批最年轻的潜航员唐嘉陵是这部作品着意刻画的80后科技工作者形象。“古车指南留记载,当今北斗更辉煌”,《夜空中最亮的星》是该套丛书中较为独特的一本,叙事隐线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项目,“显像”则是为“北斗”事业默默奉献的一个个科学家、工程师和普通工作者,这种群像式的集中刻画,使读者更能深入走近科技工作者,了解他们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乃至对整个地球生命怀有的高尚责任意识和良好道德水准,而这恰是推动人类科学事业不断向前的精神源泉。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丛书的双重视角——聚焦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和“幕后”的科学家,无疑为我们了解当前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景呈现,而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和精心的文学演绎,使得关乎民族荣誉、尊严乃至寻找人类新家园的伟大壮举,升华出了一种超越事件本身的更为广远和恒久的思想。这一“面向科技、面向科学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点,使作品具有了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相统一的精神品格。

继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之后,《中国力量·讲给孩子的科技传奇》在科技报告文学领域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其更为特别的意义在于,它是为少儿倾情打造的精神食粮。当然,这部丛书的出现更意味着一种精神的坚守和一个方向的坚持。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科普创作》执行编辑)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