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与“鸟的天堂”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刘为民
  • 2021-06-08 17:20

近年来多在南方过冬天,朋友们谈起岭南文化,都推荐我去“五邑侨乡”一游。本来计划是先看梁启超故居、崖山之战遗址;路过一处景点叫“小鸟天堂”,用手机“百度”一下,果然是巴金先生当年来过的地方,他慧眼独具看“生态”,回上海就写作发表了著名散文《鸟的天堂》。

那是1933年的初夏,巴金(1904—2005)出版了“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正筹划着继续写作后两部《春》和《秋》,百忙中应邀来南粤考察乡村教育,顺路游览的这个地方叫“雀墩”(另说为“鸟墩”)。传言明朝年间,这里有个 “天马村”,后来人口增多,饮用水不足,村民们就近挖了一条河叫“天马河”。不料挖好后村里连续几年多灾多难,甚至家破人亡。有一天来了位风水先生说:这条河流向不对——“河流向东,人财两空”;要保平安过好日子,就必须在河中心筑“墩”挡水。于是,村民们挖土运泥在河里垒起一个“土墩”,不知是谁顺手把一株榕树枝插在了这个“墩”上——几年后竟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年复一年树大根深,就引来成千上万的鸟类栖息繁衍。

巴金没有写这个“古榕”来历,起笔是“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这迷人的暮色中,他并没有看见小鸟;直到第二天早上,“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巴金才有了期待中的发现:“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甚而“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这些鸟类以夜鹭、池鹭、牛背鹭和小白鹭最多,常见的还有“大白鹭、白鹡鸰、鹊鸲、乌鸫、大山雀、白头鹎、红耳鹎、暗绿绣眼鸟、丝光椋鸟、普通翠鸟、白胸翡翠、珠颈斑鸠”等近40种。不仅羽色各异,黑白兼彩,而且四季变化不同。它们安“家”栖息的那株巨大的明朝古榕,现在高达15米还多,是广泛分布在南亚和大洋洲等地的桑科榕属植物中的“水榕”;树枝干上长着“气生根”——着地后木质化又抽枝发叶,再长成新枝干。新枝干又长出新的“气生根”——如此年年岁岁“根”相似,岁岁年年“枝”不同;循环往复,终于由原来的一个根条变成一片枝叶繁茂错综交杂的榕树林,榕叶婆娑、浓密地笼罩着20多亩范围的河面,“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啊!

上个世纪末,巴金老人又特意为“雀墩”亲书题词:“小鸟天堂”;这里逐步发展成了闻名遐迩的特色景区,在岛上营造观赏水体,增加养植了水榕柳树、狐尾花、姜花、荷花、莲花、情人菊等。连附近“高铁”站楼的外貌设计,也参考、采用了“雀墩”古榕的远观形体。更由于巴金《鸟的天堂》被选入普教语文课本,经过几代人的教学诵习,大家对“小鸟天堂”宠爱有加,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无不耳熟能详。尽管也曾有人登“墩”猎鸟,破坏生态,但很快受到制止与处理。现在这里已经是环保科普基地和著名的湿地公园,吸引八方游客,还经常有不少的专业人士或师生来探访、观摩、研习。

比如著名画家吴冠中来此,“见那榕树根枝交错缠绵,如大篆,如狂草,任性挥写”,“着眼于线之纵横,疏密穿插”描鸟绘雀——或踞枝啁啾,依偎抖擞,或逗叶蹦跳,欢歌滑翔——“时隐时现,随兴点染”,先后完成“大、中、小”几幅创作。 当年伦敦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举办了“吴冠中画展”,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名作就是:《小鸟天堂》。

今天,我漫步此地的“巴金广场”,《鸟的天堂》已经刻石为“雕塑”。抚今追昔,不由地想:当年巴金先生一篇散文,也写下了祖国南粤“鸟”的“家春秋”啊!

(作者系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博士后)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