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博物学家的山川情怀 ——臧穆先生和他的《山川记行:第三极发现之旅》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张 洁
  • 2021-09-07 10:35



上图为《山川纪行:第三极发现之旅——臧穆科学考察手记》
下图为书中展示的西藏邦达高山草甸植物(1975)
(图片由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提供)
臧穆(1930—2011),国际著名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为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研究奠定了基础。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山川纪行:第三极发现之旅——臧穆科学考察手记》三卷本出版后,在出版界和博物圈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和关注。这部集臧穆科考记录、学术思想、艺术修养、审美体验、个人情感于一体的博物学著作,共3册,84万字,臧穆手绘插图664幅,照片213张,是一部具有珍稀文献价值、图文并茂的野外科学考察日记体图书。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臧穆研究员带领团队,对我国西南各地包括青藏高原的真菌、地衣和苔藓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和采集,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创建了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臧穆研究员不仅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真菌学家,更是一位具有艺术家才情的博物学家。臧穆老师的绘画功底深厚,其科考笔记中所绘的植物彩图具有很高的科学与艺术价值。

    著名植物学家、中科院院士王文采评价这部书“堪称当代植物学界乃至生物学界的‘徐霞客游记’”。

    珍贵文献资料的抢救性挖掘整理

    和大多数科学家一样,臧穆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却痴迷地热衷科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便潜心进行菌类研究,对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的许多类群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学研究,奠定了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研究的基础。他也因此成为这一领域的知名科学家。

    臧穆先生考察日记共21册,时间跨度自1975年至2007年共32年,记录了先生在我国及日本和欧美多国的考察工作。这部考察手记首先整理出版其国内部分的15册。国外部分的考察日记也正在整理中,后面也会和读者见面。

    臧穆先生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书画造诣,考察手记通篇保留了作者在野外考察时所写所绘,图文并茂。图书的主体为影印原作手稿为图,最大限度保留了作者最原始的考察记录,极具资料性和艺术性。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图书将手写文字予以过录,与图并列。

    臧穆先生的生前好友兼同事这样评价这些日记:“一页页生动鲜活的野外考察真菌写生,一幅幅生态景观、人文地理画面,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原始资料,也渗透了他对艺术的情趣和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与热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提供了植物学研究的鲜活资料

    在1975年至1982年间,臧穆先生曾先后四次赴青藏高原,进行真菌方面的考察和研究。青藏高原奇异的山川植被和独特的动植物及真菌资源,极大地激发了他的探索热情。臧穆先生这一时期的野考日记,以真菌形态及生态习性和采集信息为主,既包括立体型的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生境海拔及植被类型,还包括考察所到之地的民族风情、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和文化传承等。其所见、所思、所想均以素描、写生以及诗书文字予以记述。

    这些日积月累的野外笔记,形成一幅幅科学达人的考察画面。先生不拘形式地记录了当时生动、活泼、真实的科学考察活动细节,既记录了自然实景,又描写了内心感受。

    在真菌系统学研究领域,臧穆先生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自己独树一帜开创了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研究的先河,对许多类群进行了专论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后人从事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的研究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因此这部图书不仅仅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博物类科普图书,也为专业人员从事相关地区的植物学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资料。

    创新了科普图书的呈现方式

    在出版领域,近年来博物学类的图书悄然勃兴,这些图书以自然为写作客体,致力于传递自然知识、传播人文情怀、践行社会责任。

    这部图书的出版在编排和内容呈现上突破了博物学图书和科学家传记的传统表达方式。在图书表现形式上,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呈现了作者的考察手稿、书画笔记及原始记录。从内容上看,丰富了科学家传记图书在科学家精神和形象的构建方式。图书既表现了臧穆先生热爱祖国、严谨治学、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又通过其突出的科研能力和执着的探索精神,让读者感受到其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呈现“手记”的方式,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作者系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副编审)


编辑:胡利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