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中共存——评《文明的比较:中国、日本、欧洲以及英语文化圈》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李 洋
  • 2022-06-15 12:10

   英国历史学家艾伦·麦克法兰的小册子《文明的比较:中国、日本及英语文化圈》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新近出版。很多读者都会在意兴盎然中读完这本小书,唤起对文明比较话题的思考。

    在该书触及的四种文明中,中国文明的部分占了最大篇幅。麦克法兰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昙花一现’即将结束。这一现象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不仅是一个大国的崛起,而是一种空前绝后的新秩序将会来临。很多人相信21世纪将会由亚洲,尤其是中国领导世界的纪元。”

    面对华夏文明这个复杂的研究对象,作者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洞察维系这一古老文明绵延至今的系统性特征。他认为,中国很大程度上是由数以百万计的“小家”自治的,这既包括祖辈、父母、子女之间的近亲集团,也广泛到通过追溯父系祖先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的宗族制度。这些宗族在祭祀、经济、政治、社交上都是自治的单位。这让中国在朝代更替的同时维系了自身文明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特别是在科举制确立和盛行的一千多年间,中国的朝代更替是统治者的变化,而非社会、技术和文明的迭代。

    麦克法兰认为,尽管中国没有率先开启西方式的现代化进程,但“中国是爱好和平的,没有西方文明那么好战,哲学为其和谐的社会关系做出了保障。她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对知识的尊重。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民都是勤劳、宽容、理性、智慧和幽默的”。

    在中国之后,作者进入对日本文明的分析。与美国学者鲁斯·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的分析类似,麦克法兰在对日本国民性的分析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作为国家而言,日本人在国家弱小时表现出极大的顺从,在强大时则表现出傲慢和残暴。

    在谈论欧洲时,麦克法兰指出欧洲在近代崛起的根源在于重视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在19世纪50年代,化石燃料和化学与医药时代伴随技术革命的出现,一下子将欧洲从大部分的重担中解脱出来。欧洲发达的商贸为科学技术的演进提供了产业化的市场,形成了创新、商业、社会在契约精神与法治规则基础上的良性循环,人性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科学与艺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对英美两国的横向比较,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体系中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和政治领域的现象和问题。例如,为何美英总在近乎偏执地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政治制度等,尽管这对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带来的不是秩序和繁荣,而是灾难和战乱。

    麦克法兰指出,英语文化圈的主流价值观会认为,本国的文明是一种常态,不需要任何的理由,而所有其他文明,从欧洲道路开始延伸到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异化的,可能有些奇怪,不及我们的文明这么伟大。而要成为英语文化圈的一部分,就需要遵守构成英语文化圈的核心基本习俗和价值观。其中包括个人主义、法治、契约精神,以及将自由置于政治和文化价值的首位。而美国则被比作英国制度的衍生品。而东西方对竞争理解的差异是造成今天所谓东西方文明冲突的一个重要“扭矩”。

    在全书的结论部分,作者形象地用植物来比喻,精妙地总结了四种文明的异同。他认为,中国的历史就像一棵生长了几千年的大树,但是每个几百年就会因为一些灾难性的事件而被砍得只剩下一截露出地面的树桩。中国的模式是有连续性的,有时突然被中断,又会接着出现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增长时期。欧洲走了一条与中国几乎平行的道路。而日本和英国也是连续性的、渐进的,大多是非革命性的演变。树木从幼苗开始,慢慢开枝散叶,逐渐长成一大片。

    为了让比喻更加形象化,作者把四种文明比喻成四种具体的植物。中国好比银杏,活化石,叶子结构简单,繁殖系统效率高;日本好比竹子,强壮、中空、随风弯曲、不易折断、自繁殖体系;而欧洲就像栗树,外表多刺危险,营养丰富的坚果;英语国家仿佛是橡树,教堂和船只上的木材来源,象征自由、剥削和延续。

    尽管麦克法兰认为,文明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地方,但他依然认为文明平等共存代表着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因为强迫一棵树变成另一棵没有意义,也不现实。文明之间要通过相互理解,学会彼此尊重、彼此相爱、相互欣赏、取悦甚至竞争,以减少恐惧和无知。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小书,有趣有料。

    (作者系中国日报社记者)

编辑:于翔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