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恋地情结传递家园意识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罗明军
  • 2022-06-29 16:01

当代华裔地理学家、人本主义地理学奠基人段义孚先生认为,恋地情结是人与地之间的情感纽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诗经》中的场景记忆是中华民族恋地情结的时空载体。恋地情结是家园思想的朴素外显。

场景是恋地情结的时空载体。《诗经》呈现的地理元素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定位诗歌的灵感源泉。《豳风·七月》展示的是三千年前黄河中下游流域绚丽的农村画卷,《蒹葭》描绘了先人们思慕、找寻的过程。《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小雅·谷风之什·鼓钟》里“鼓钟将将,淮水汤汤”,这些山川、居民、文化与生活构成的场景,成为《诗经》的内在灵魂,引导人们朝着中华民族记忆的深海游去。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曾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诗经》有景有故事,而景和故事构成《诗经》中的场景。《郑风》描写了大泽围猎的故事,《卫风》描述了淇水湾处绿竹丛生的场景。《魏风》《唐风》写到汾河岸边那桑林、漆树、榆树成片的场景。《诗经》中由山水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场景将那一段几乎静止的历史推到了前台,成为中华民族恋地情结的出口和外显。

恋地情结是家园意识的外显。《小雅·小弁》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看到父母亲种下的桑梓树,尚且必须恭恭敬敬立树前。在住宅院墙外植桑种梓,养蚕纺丝,祭祀、充饥。桑梓之地,成了家园意识的代名词。如果只关注河洲、雎鸠,《诗经》就是一种平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场景与人情的相会,构成了《诗经》文化的生命。《诗经·卫风·淇奥》名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箦。”在景观情境的领悟中,汲取情感的力量。恋地情结里蕴涵着与环境的亲密关系,蕴涵着大地本身作为记忆与永续希望的一种存在方式。由空间到场景,由场景到诗情,是《诗经》中家园意识的体现。将山川河流转化为家园意识的诗歌表达,是中华文化的传承。

 培养家园意识是文化传承的教育担当。《诗经》的传承在哪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的传承在路边桃花。“湛湛露斯,匪阳不晞”,《诗经》的传承在晨中清露。“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诗经》的传承在草丛虫鸣。《诗经》的传承在所有微小或宏大的地方。

德国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类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因为发现,中华大地成了诗歌的田园。“维天有汉,监亦有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是古人对自然的观察。这种观察的合理阐释,构成了中华文化。“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是表达劳动欢快的对歌。有了诗心,中国人的生活有了自己独特的歌谣。苏格拉底说: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好的生活。

《诗经》是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浪漫记忆。同样的峰峦、同样的山谷,《诗经》中的场景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园的情感连接。《诗经》的教育可以使我们的孩子感觉更敏锐,心灵更加丰富而安定,使青少年未来的生活更丰赡更美好。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地理教师)

编辑:于翔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