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迪克的虚构世界与现实生活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金雪妮
  • 2022-08-02 09:36

编创手记


    《菲利普·迪克传》,[美]安妮·R.迪克著,金雪妮译,新星出版社出版。


菲利普·迪克是我的科幻小说启蒙作者之一,《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与《高堡奇人》都塑造了我最早的科幻观,《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至今是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后来,我着手翻译《菲利普·迪克传》时,发现这本传记所传递的是在其他传记中难以觅得的亲切感。

另外几部关于迪克的传记各有所长,然而有一点共性,即记叙者都在以旁观者的视角去描绘这位科幻大师,用冷静的笔触记录他的一生,最后提炼出“贫穷、疾病、宗教、妄想症、致幻剂、边缘化”一类的关键词。由此,菲利普·迪克也成了像他作品中一样具有传奇和荒诞色彩的人物。

然而,在迪克的第四任妻子安妮·鲁本斯坦·迪克笔下,我们看到的迪克截然不同。她将菲利普·迪克的神话祛魅,露出下面最真实的血肉,她从始至终都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旁观者。诚然,在评判一部传记是否优秀的时候,读者最在意的是其客观性。可安妮对自己在记叙时带有的感情色彩毫不避讳,坦然地把自己对菲尔的感情也融入记叙之中,成为这段独特回忆的一部分。

天才、疯子、瘾君子、殉道者、大师、罪人——当大多有关菲利普·迪克的评论都试图为他贴上标签的时候,安妮的传记却截然不同:没有定论,没有褒赞或是指责,有的只是她在文中反复抒发的“我不知道”。在她笔下,边界统统是模糊的。西马林雨后松软泥土的触感,厨房里乳脂软糖的诱人香味,窗口透出的昏黄灯光,儿童嬉笑打闹的声音,作家敲响打字机时的美妙节奏……她以大量的细节去尽可能忠实地复现她所经历过的一切,至于评判,则由读者在全方位接触过迪克和他生活的世界之后再行定夺。

安妮的写作过程颇有几分精神分析的意味,是对迪克的,也是对自己的。她时时刻刻都在记录思想和认知过程,剖析自己的内心,反复咀嚼回忆,捕捉一闪而过的直觉。从叙事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叙述自己人生的过程也恰似精神上的旅途,需要撕开结痂的伤口,分析混沌的情绪,于情感于理智,都是严苛的考验。

当年的迪克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迪克以怎样的方式在影响着身边的人,并同时被身边的人影响?迪克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他的创作和人生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些我们时时思索的问题,安妮自己也渴望得到答案。

书中反复出现有趣的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场面,即安妮尽力把自己代入迪克,去感知他的情感与想法。她不仅在试图解析迪克的认知,也在通过他的眼睛来看自己。正如她自己所说,写完书搁笔的一刻,困扰了她20年的心结似乎也同时冰消雪融。我们仿佛看到她在认知的深渊里一次次下潜,勇敢地直面锐利的岩石和狰狞的刻痕,小心翼翼地撬开母贝,取出一颗颗发光的珍珠。

菲利普·迪克或许是对虚构世界与现实生活区分得最不明确的作家之一,“模糊的边界”即是他作品中最突出的母题。他的科幻中掺杂着大量的现实探讨与隐喻,而他的现实——起码是他所感知到的现实——大约也一样充满科幻色彩。

这是一部代入感极强的传记,作为译者,我更是得以用一种最亲密的方式去贴近安妮的文字和迪克一生的故事,在脑海中构建出每一幕,自行消化其中的意味,然后再用中文复述出来。安妮的文笔非常容易牵动读者的情绪,我也实在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翻译机器,因此当翻译工作进行到第二部分、迪克的人生逐渐转入黑暗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时停下来休息,纾解心中的积郁。进行到第十一章《科幻作家之死》的时候,我甚至需要短暂地合上电脑,趴在桌上先哭为敬。

能够花上几个月的时间,以这种独特的方式陪伴我最爱的作家之一重新走过他的人生,是一段永远都会令我感动并珍惜的经历。


编辑:胡利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