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人物历史真相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王谨
  • 2022-09-28 15:30

近日读到中国著名学者萧鸿鸣先生新著《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感触颇多。

方以智是明、清之际极为罕见的通儒,在哲学、史学、书画领域具有极高的造诣。清康熙十年(1671)3月23日,方以智因曾在两广抗清的“粵案”发作,在江西泰和县首山被清廷逮捕;同年10月7日,他被押解至去广东的囚船,在途经贛江万安县惶恐滩时,不幸殉节。

方以智在煌恐滩到底是因风云不测,船倾而亡,还是背疾而死,或是投水殉节?学术界、史学界争论不休,至萧鸿鸣先生这本书出版之前尚无定论。

求证方以智在惶恐滩的死因,事关世人对他“忠孝节义”的认定。所以,继客居美国的余英时教授在缺乏史实佐证的情况下对“疾卒”提出质疑后,萧鸿鸣以求真的史学态度,延续对这段历史公案的考证。通读《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我以为,萧先生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考证,从三方面体现了“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

一是善于梳理前人的考证成果,明确哪些可资借鉴,哪些需要去伪释疑。唯物主义历来反对割断历史,反对历史虚无的观点。考证,同样需要梳理前人的观点。萧先生这本书,就梳理前人做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书中陈述到:1962年,仪征、冒怀辛合著《方以智死难事迹考》,第一次渉及方以智在惶恐滩的死因“是被清政府迫害而死”;但其结论却是“在囚船上流行着夏季的急性传染病……被折磨而死”。还有其他著述,也有类似观点。萧鸿鸣先生广泛搜集梳理这些史料,查阅记述同一史事的不同历史文献,或同一种历史文献的不同版本之间的差距,以正本清源。

二是以求新的视角,细致深挖遗留的诗文,发现新的证据,进行论证和分析。1972年,余英时发表了《方以智晚节考》,提出了方以智在惶恐滩的死因是“自沉死节”的新观点。但只是以史事之“内在面 ”或“思想过程”关系,辅之以对“隐语破解之”得出结论。这个观点的提出,尽管国内学者都认为论据不足,但无异于给方以智研究开辟了新说。萧鸿鸣为求证此新说,通过对大量诗文“隐语”的还原破释,以乾嘉学派“审名实”方法对“译解暗码”进行本意、详实的解读等,从而发现方以智死因的新证据。

三是敢于挑战前人观点,以事实和哲理推断,得出新的论断。萧鸿鸣撰写的《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经历了一个从“诗文”到“诗证”再到“实证”的探求过程,整个考证与阐释过程非常圆满。考证需要经历查阅浩瀚文选,不遗漏细微末节的过程。比如,他考证了方以智的儿子诗中重要隐语:“波涛忽变作莲花,五夜天归水一涯”,认为这两句诗将方以智赴水自沉性质,作了清晰直接的表达,排除了船倾落水的可能。萧先生从诸诗文中,发现方以智对水的藐视,可推测其具有水性及泅渡能力。于是,认同阮尔询《古事比·序》中句:“方子之尊君先太史公……大义凛然,全岁寒之节”。

萧鸿鸣历经5年艰苦考证和求索,终于将这段学术界纷争半个多世纪的“惶恐滩”死难真相得以澄清,使这一被历史烟尘封存的谜案,得以全面、真实地摆在读者面前,大白于天下。

萧鸿鸣是一位在多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这本《方以智“惶恐滩”殉节诗证考》,也是继2020年4月萧先生出版《方以智黎川四年》后的又一部力作和姊妹篇。

     ([作者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于翔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