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核武器永不再炸响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王琳
  • 2023-06-21 10:35

编者按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这次试验是我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成果凝聚着“两弹一星”元勋等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艰辛付出。



对中国早期科学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严复,到了晚年,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后果,曾发出这样的反思:“文明科学,终效其于人类如此!……回观吾国圣哲教化,未必不早见及此,乃所尚与彼族不同耳。”科学成果增强了战争的杀伤性,严复认为这种负面效果与我国传统文化所尚不符。然而,半个世纪后,中国用一系列史诗级的科技成就证明,军事科技的重大突破,在一个崇尚公平正义的民族,是可以成为捍卫和平的力量的。比如,中国科学家对原子核物理的探究和新中国一系列核武器的成功研制。

《知原子 铸核武》一书讲述的10位科学家,钱三强、何泽慧、王大珩、黄纬禄、程开甲、黄旭华、彭士禄、于敏、孙家栋、钱七虎,都生于兵燹频仍、国家受辱的年代,童年故事的背景难免有一抹黯淡。但他们的成长、求学和人生选择却传递着科学报国、使深爱的祖国免受欺辱的信心和坚毅。

第二次世界大战比严复目睹的“一战”更加悲壮,其间诞生了具有大规模毁伤破坏效应的核武器——原子弹,并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冷战”时代,面对国际恫吓与利诱,我国决定发展自己的核力量。毛泽东先后作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等指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的主人公或是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返回祖国,或是中断原有科研事业投身国防科技,往往数十年潜身荒岛、大漠、戈壁,作出巨大牺牲,直至核武器研制成功、为新中国筑起安全屏障。

在《中国科学家故事丛书》中,《知原子 铸核武》这一分册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主人公所投身其中的重大科研成就,有许多自研发成功之日起,从未真正投入使用过。正如电视剧《功勋》中核物理学家于敏与其同事的一段谈话:“我们每天绞尽脑汁地算那算那,就是为了搞明白氢弹怎样才能爆炸,但是等研究出来之后,又希望它永远都不要炸响。”“我们制造核武器,是为了让别的国家的核武器不会爆炸。咱们不发动战争,但是要有面对战争的能力和准备。”直至氢弹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后,他依然不放松警惕,与病床上的邓稼先一起写出《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在钱三强的故事中,钱三强的老师约里奥-居里对他这位中国学生说:“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自己有原子弹。”回国后,钱三强为中国核力量的全面发展倾尽了毕生精力。黄纬禄在英国实习时遭受德国导弹袭击,遂立志希望中国也能造出这样的导弹,返回祖国后最终结缘导弹。不同的人生经历,折射出同样的“两弹一星”精神气质,让科技上的自强自立与古老的和平梦想相得益彰。

在何泽慧的故事中,收录了何泽慧中学时代画的荷花图作为她成长故事的插图。荷花清秀幽娴,与接下来故事中横飞的子弹形成反差。在何泽慧接下来的求学故事中,她留学柏林高等工业学院,为了“打日本侵略者”坚定选择弹道学,在系主任面前据理力争,最终成为该系第一次招收的外国学生和弹道学专业第一位女学生。“花香之地无和平”的历史背景,“科学报国”的决心,捍卫和平的初心,都得到了无声的呈现。

这本书中的故事没有任何渲染、美化和事外评论,全部素材来自“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提供的一手图片和文字资料,由科普作家根据这些素材为青少年读者重新编写。正因为真实,才将科学家经历中自带的教育意义和感染力表现得格外震撼。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教育分社编辑部主任)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