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卷”于湖中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陈怡嘉
  • 2024-04-17 15:32

编创手记

“一个个湖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大地上。你对身边的湖泊了解多少?你知道它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吗?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文化积淀与这片土地上的湖泊是分不开的。认识中国湖泊的旅程始于文字、始于书本,但你与湖泊的真正相遇则需要亲身去体验。”

============================================================

《认识中国湖》这本书甫一推出,便引起一片惊叹——好美的科学读物啊!殊不知,这本书是“卷”出来的。

15万字的原稿,曾被删减至8万字,又补充增加到10万字。从一开始,作者和编辑团队就不知不觉地投身于一场激烈的“内卷”。作者最初也没有想到,在交出了约15万字的文稿后,竟然还会被追着提问、补充那么多内容。编辑和作者像身处漩涡一样,互相推动着旋转,力图在科学和人文之中、在专业和亲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作者来自不同专业

这是一本综合性比较强的科普读物。内容包括了湖泊的命名文化、地质成因、湖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湖泊生物生态、保护现状,以及人文历史、科学家故事,将22个著名湖泊作为实例进行了分析。这样多维度的内容就意味着更多的核实工作。

科学内容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负责撰写;书中与古代诗文相关的内容,以及湖泊在古代地理上的关系对应,则需要编辑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古籍进行考据,或者向熟悉《水经注》的专家求助。

初样的纸稿上,留下了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作者、编辑的批注笔迹,有的疑点甚至进行了几轮讨论才确定下来。感谢互联网时代,能让作者、编辑两个团队在相隔300千米的上海、南京两地无障碍交流。

诗意呈现湖泊美好

在整理关于中国湖泊的人文作品时,我们觉得光把古诗词和历史轶事做成插文颇不过瘾。既然历代描绘湖泊的诗文那么多,为什么不让这本书的人文气息更浓些呢?

于是,编辑为“中国湖,各有故事”章节的每一个湖泊配上了由古诗词转化而来的小标题。鄱阳湖是“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巢湖有“万顷茫茫一镜平,老蟾飞影出沧溟”……湖泊的美好根本写不完,科学和文化,总能在最有趣的转角相遇。

翻开目录,读者会发现章节标题经过精心搭配,阅读内文,又能在细节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

设计细节彰显中国元素

设计团队也被我们卷进了急流。从一开始的3次改样,到最后的无限修改,版面设计编辑、封面设计师和插画师都没了脾气。打开手头的废稿文件夹,仅封面设计稿就有11个版本;版式设计曾经也有3种方案……

编辑团队非常想体现中国元素,又不愿意用亭台楼阁、秀气山水把“中国湖”这个概念限制了——湖泊明明都形成于壮丽的地质事件。封面设计师在拼接两张航拍图时,觉得两张图气势有余、含蓄不足,比画多次后,干脆从别的照片上移来一缕白云,顿时画面仙气缥缈,让人有乘云俯瞰的感觉。

我们想让内页和封面在细节上更有呼应。若干次头脑风暴后,团队商定采用小篆和印章元素。我们想让插文更为突出,但形状规则的色块衬底会让版面显得呆滞、不透气,设计师便画出毛笔笔触,抠出来作为全书插文衬底。

《认识中国湖》是作者和编辑团队共同开展的一次尝试。“认识中国”书系值得投入这样的情感和时间,因为科学和美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

(作者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辑)

编辑:张英贤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