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中国科技史的传播范式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王扬宗
  • 2024-06-28 09:02

编者按 近期,《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以下简称《文明的积淀》)新书发布。这本书系统阐释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脉络和成就,本报邀请两位专家对该书进行深入解读和点评。同时,我们选介《小孔成像开始的物理学》一书,以中国古代物理学为例,带领读者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流、特点。

==============================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教授所著的《文明的积淀》是一部传播中国科技史的力作,其突出贡献在于创新了中国科技史的传播范式。

中国科技史普及著作主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过去,这类读物的作者多为著名科学家或科学史家,主要介绍不同学科领域的具体科学成就,如钱伟长的《我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陈遵妫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钱宝琮的《中国数学史话》等。其中一些优秀著作在近些年来还不断再版重印,有的被国外翻译出了外文版。这些著作已成为中国科技史普及著作的经典。

改革开放以后,这类作品出版得更多。20世纪80年代,中外几乎同时出现了更具综合性的中国科技史著作,如廖育群等编著的《中国的世界纪录·科技卷》和罗伯特·坦普尔写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1982年,《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融会贯通的中国科技通史著作。在此基础上问世的《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可谓一部较好的中国科技通史普及读物,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不过,《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基本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的缩写本,仍偏于学术性;由于当年出版条件的限制,图像资料几乎全部被删掉了,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70年来,中国科技史普及著作基本上都以知识性介绍为主,变化不大,应当说早就不能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近些年来,充分将现代数字化、视频音频技术、图文形式结合的中国科技史普及著作越来越多。与这些书籍不同的是,《文明的积淀》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科技史等相关研究成果,将古代科技史各学科领域融会贯通。

《文明的积淀》充分吸收了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30多年来国内外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新成果、新趋向。作者将中国古代科技放在古代文明发展演进史的宏大背景下,考察其源流、特点和成就,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孙小淳在天文学史、医学史等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这本书也吸收了他的部分重要研究成果,如天文学的汉代范式、宋代科技与国家治理、古代科技的“诗性”思维等。

该书打破了中国古代科技史普及作品的传统范式,将科技思想、创造性思维、科技源流的追溯,科技文明交流等作为重大主题,重构了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组织了这本书的篇章顺序。这一体系,比起以前的以历史朝代先后为序,或以不同的学科领域先后为序的格局,是一个重大的学术创新,更是中国科技史传播范式的重大创新。这一架构,打破了传统的内外史界限,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与特点,及其与社会文化的深层次关联,从而帮助读者深化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认识。

《文明的积淀》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充分肯定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中国古代科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作者在分析了《周髀算经》宇宙模型后精辟地指出,“它是一个从错误的基本假设出发,按完美的思想构造出来的东西”,致使宇宙论与历法计算脱节成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鲜明特点,而这一特点的劣势在遭遇西方近代天文学时便充分暴露出来。这本书还反复论述了中国科学的实用性、官营性和御用性等重要特点。在不同的历史场合,这些特点可能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也可能成为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些阐述和分析,抓住了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质,颇能增进读者的理解。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编辑:张英贤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