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未来是什么模样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王思楠
  • 2024-07-20 09:15


编者按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本报将陆续推荐暑期书目。本期聚焦前沿科学领域,带领读者了解基因改造的应用、记忆删除和修复技术的前景和风险,以及导航技术的发展史和现实意义。

==============================

假如你是一位能改变未来的科学家,你想带给人类什么样的改变——是通过改造基因让人不再生病、不用睡觉,还是让人脑容量扩充,抑或是改变自己的样貌?人类将走向何处?人类的未来有哪些可能性?拿起《关于人类未来的24种畅想》这本书,科技感扑面而来。

2019年,《连线》杂志联合创始人简·梅特卡夫和资深科技作者布赖恩·伯格斯坦合作发起了一个名为“新生命”(NEO.LIFE)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他们采访了许多美国发明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比如合成生物学之父乔治·丘奇、科幻小说作家与未来学家瑞米兹·纳摩、脑神经科学家戴维·伊格曼等,与他们讨论了基因改造、脑机接口、记忆修复和定制等极具想象力的前沿话题。

这个项目的同名图书由两位作者众筹在美国出版。2024年5月,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中文书名为《关于人类未来的24种畅想》。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科学家关于以上问题的见解。例如,乔治·丘奇与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拉米兹·纳姆的精彩对话,向我们展示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疾病、增强人类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乔治·丘奇有嗜睡症,年轻时患有阅读障碍症,直到现在还有轻微的强迫症。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解决。但是,如果大家都变得更聪明,会给社会带来更多好处吗?

在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两位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其中之一是华大基因人类认知能力基因组学分析项目负责人赵柏闻。在访谈中,赵柏闻介绍了微生物组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通过调节微生物组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潜力。这种以微生物组为切入点的健康管理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健康和疾病。

此外,书中对于人类情感和记忆的探讨也同样引人深思。美国神经学家史蒂夫·拉米雷斯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并非不可改变,这为我们治疗心理创伤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操纵记忆的能力也引发了众多伦理问题,如何确保这种技术不被滥用,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关于人类未来的24种畅想》不仅是一本展望未来科技发展的图书,还可以看作是一件艺术品。这本书曾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协会50佳图书封面设计奖。书中配有近30幅插图,每一幅都印制精美、令人震撼。比如,翻开书的第一页,你会看到一位艺术家对组织因子抑制剂(一种阻止血液凝固的分子)的描绘,再往后翻,还会看到用脱氧核糖核酸显微镜制作的核糖核酸分子图谱、覆盖了保护性等位基因列表的乔治·丘奇的肖像等。这些精彩的图片在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让科技的魅力展露无遗。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阅读像《关于人类未来的24种畅想》这样的书,来引导人类探索未来。我们不妨带着这些畅想,勇敢地迈向未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正如两位作者在前言中写的,“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类的未来都是光明灿烂的”。

(作者系重庆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图为艺术家对组织因子抑制剂的描绘,图片选自《关于人类未来的24种畅想》。大卫·博林斯基 绘

《关于人类未来的24种畅想》,[美]简·梅特卡夫 布赖恩·伯格斯坦著,2024年5月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编辑:张英贤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