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气候新说”说了些什么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林之光
  • 2024-08-30 09:27


编创手记

我在北京工作、居住了65年,过去曾为《北京晚报》的“科学长廊”和“五色土副刊”版等写了20多年的北京天气气候文章。5年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李栓科社长委托我写本书,这就是《季风北京》。全书共40个全新问题,涵盖春夏秋冬、天上地下、生活文化八个方面,基本上都是我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成果,所以才称“新说”。先举些例子:

北京的春天,“北京春天咣当一声来了,又匆匆走了”“二八月乱穿衣,乱在何处?”“春旱也是资源”……

北京的夏天,“冰(窖)与火(热)并存的世界”“北京的六月热还是七月热”……

北京的秋天,“既已立秋,何来处暑,既设处暑,(立秋)何须‘贴秋膘’?”“一叶知秋,是秋已至,还是将至?”“春捂是老人养生,秋冻是年轻人锻炼,不可混为一谈”“治病养生,不能只跟着季节走,要跟着节气走”“白霜的千古奇冤和无功受禄”“白雪压绿枝,青枯碾作尘:北京有趣的季节交叉现象”,等等。

北京的冬天,“北京为何‘小雪’雪比‘大雪’大,最大雪竟在雨水节气?”“下雪不冷化雪冷的真正原因,蒸发论可以休矣”“北京出现罕见冰雪灾害(雨凇)”“北京世界公园中的‘世界气候奇迹’”“北京冬季为何成为我国同纬度上最暖和的地方?”在“北京的风”这一章里, 除了季风以外,本书还讲到了北京的山谷风(坡风)、焚风、乡村风和汽车风等其他书不讲的许多地方性风,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部分文章,还是当时反潮流的论点。例如,“下雪不冷化雪冷”的原因,全国词典大多说是因为化雪会消耗吸收大量热量所致,我列举大量事实,把它批为悖论。这种例子还有一些。

其中,还有许多内容纯是我自己的科研成果的普及,例如北京冬季中最强的冷空气的降温高度,不在地面也不在高空,而在低空1400米左右的地方。还有我国冬季北京同纬度上最暖的城市是哪个?也许很多人想不到竟然是北京!还有我国24节气立秋后面,有一个处暑(暑热停止)节气,这个问题难倒了我国历史上许多英雄好汉。其实,24节气是天文架构,四季和节气时间都是等分的(古代没有气象观测,只能等分),故立秋节气只能落在八月初,即地面夏季的后期。所以才要在真正秋初设处暑节气以表夏热结束。我把这只历史上的假“秋老虎”揪了出来,让它“现形”,成为一只真正的“夏老虎”。

还有我前年发表的一个新发现,即“季节交叉现象”,这是因为我国四季转化很快,所以一个季节中常常会出现两种季节的自然现象。例如秋末,在绿色的夏叶上能够积起白白的冬雪来,甚至在更低的温度时绿叶立马冻成青(色)枯(叶),“绿叶”“白雪”和“青与枯”是两个季节中的事,但却同时出现。这种“季节交叉现象”四季皆有,却是北京同纬度上很罕见的现象,甚至部分年份的北京也不出现。

但是我一生研究最主要的,或者说总的成果,还是在最后一章。即,“中国气候(包括北京)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研究”。我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原因有两个,即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外因则主要是环境和气候原因,因为气候是所有影响传统文化环境因子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子。举个例子,好比母鸡孵小鸡,没有鸡蛋这个内因不行,但没有适当温度这个外因也不行。中国气候对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都有影响(虽然书中只举了中国古诗词、24节气文化和中医文化3个例子)。这种影响外国同样也有,这是事物的普遍性。

(作者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季风北京》,林之光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编辑:张英贤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