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创手记
原本并没有写一本中国科学人物图书的打算,而是这些年来一篇篇写着,累计到了七八十篇,自然就促成了《万千肖像动心扉——中国科学人物剪影》(以下简称《万千肖像动心扉》)这本书的出版。
我的职业生涯近20年在理工高校工作,近20年在科协系统工作,因而一辈子都在和科学家、科普专家打交道,结识了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朋友。在高明的画家眼里,山水草木、万种风情皆可入画,在我看来,那些创新求实的科学家,那些敬业奉献的科普专家,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言行,同样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的眼前,愉悦我的身心,陶冶我的情操,让我受益终身。
我刚参加工作时,是在一家期刊编辑部当编辑,一次业务培训暴露了我在文稿写作和编辑加工上的许多问题,当时心情十分沮丧。我们刊物兼职编辑、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杨波洲教授得知后,遂写信安慰我,并给我讲了影响我一辈子的这样一段话:“小苏,我们当编辑的,就像战士守战壕,你只有永远不期望还有第二道防线可退守,才能丢掉幻想,真正守住阵地,才能真正把好文字关。任重道远,加油努力吧!”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倾尽全力,认真到极致,直至自己再也找不出毛病才算完成。这样的好习惯保持至今,使得我在职业生涯中很少发生大的工作失误,很少出现因工作疏忽而留下的遗憾。我把杨波洲老师教育我的故事写成《滴水映辉彰典范》文章,收入《万千肖像动心扉》第三部分“智者风采”里。
承诺守信,是每一个合格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品德,而实际践行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在许多工作十分繁忙的科学家身上,我却见证了他们这一可贵的品德。我担任《科技导报》学术期刊业务负责人时,曾多次向天文学家陆埮院士约稿,他要么不答应,一旦答应则一诺千金,一定按时交稿,从未让我失望过。2009年7月22日,长江流域等地区出现了近500年一遇的在中国境内可观测到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活动,《科技导报》为此专门策划了“日全食专题”,我在那期专刊付梓前半个月约请陆埮院士撰写“卷首语”栏目文章,并希望他在一周内交稿。陆埮院士先是自谦自己的专长不在这个领域,建议另向上海天文台原台长赵君亮教授约稿,后经不住我的死缠烂磨,遂答应了下来,并按时惠赐了一篇高质量的综述文章。我从陆埮院士老伴周精玉教授那里得知,那段时间有好几家学术期刊和大众媒体向陆埮院士约日全食方面的稿件,年近耄耋之年的陆埮院士是连续加班熬夜才完成这些约稿的。《万千肖像动心扉》收录的《天宇茫茫忆陆埮》讲述了这个故事,今天忆来仍让我感动不已。正是有了陆埮院士这样的守信榜样,我日后给许多报刊写专栏文章,也都是提前或按时交稿,从来没有失信过。
我结识的科学人物很多,“大”到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小”到自己的同事、普通科普工作者;有的是在工作、生活中相交,还有的是在书中相识。和他们做朋友,我学会了认真负责,学会了勤奋专注,学会了宽容大度,学会了幽默有趣,学会了仁爱友善,学会了守正律己,学会了开拓创新……类似这样和科学人物打交道的故事很多,我都会用心记录下来,在合适的时候把它们写出来,刊载在各种媒体上,希望去感动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
正是有了这样的想法,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樊红亮编审的鼓励下,我把这些年来撰写的科学人物故事汇聚在一起,于是,就有了《万千肖像动心扉》这本书。
有感于斯,谨填《浣溪沙》词一首,以表由衷感激之情怀:
有幸相识道义真,言行思想印心痕,如师如友润灵魂。
敬业创新典范树,认真守信榜样遵。终身受益念情恩。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馆原党委书记、科学普及出版社原社长)
《万千肖像动心扉——中国科学人物剪影》,苏青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