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剧院”有哪些未来预言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姚利芬
  • 2025-04-10 10:38

“科幻剧院”第二辑包括《此处有龙》《亲吻人类》《最后的鸟鸣》3本,共收入18部中篇佳作,展现了青年科幻作家在主题、结构和美学风格上的丰富性与探索深度,以及对人类本质、技术伦理、时空秩序与生态未来等议题的深邃思考与创新表达。

三卷集聚焦“人性”探索与“异化”体验。18篇作品探讨的主题涵盖生命的有限性与个体追求(如《大梦》)、科技伦理与人类尊严(如《双脑狂想曲》)、情感的复杂性(如《长安饕餮馆》)、跨物种的理解与沟通(如《最后的鸟鸣》)等。诸类主题在科幻框架下揭示人类困境与悖论:科技的进步拓展了个体边界,使人类具备超越自然局限的潜力,但也引发了对身份、情感乃至存在的深层迷惘。作品如镜中影像,映射出人类在异化情境中的种种自省,试图从陌生化的世界中重新审视“何为人”的终极命题。

昼温的《解控人生的少女》探讨了技术控制对人性的侵蚀,这部荣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篇小说金奖的作品,描绘了个体在高度理性化的科技背景下对植物性神经的自由掌控。虽然该技术赋予个体超越生理的自由,却也剥夺了情感、创造力等核心人性特质,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该设定深化了技术与人性的哲学边界:当人类试图通过技术挣脱身体束缚,情感与身份的失落反而引发更深的自我迷失。作品中,两位女主角的情感互动,象征异化状态中的人性复苏与救赎。

房泽宇的《人生历险记》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丧失及“意识同步”技术为设定,深入探讨了记忆在自我构建中的根本作用,同时揭示出现代社会“异化”的复杂形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记忆消逝中从自我向“非我”转化,呈现出一种撕裂的主体性消失。而“意识同步”技术进一步削弱了个体的独立性,个体在体验中逐渐融入他人视角,不再拥有自主性。作品巧妙回应了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他人即地狱”:个体在被动承载他人经验中失去自我主权,使个体记忆成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作品对未来生态、外星文明及宇宙命运的探讨,亦展现出“生态忧思”与“宇宙关怀”。如《在风中》一文里,人类用风传递情感以缓解宇宙孤独,象征着某种对抗与求解;而《万火知途》从燧人氏发现火种到外星文明能源探索的三重时间视角,揭示人类文明在环境问题中的命运。这些小说以未来世界的构建暗示对当下生态问题的反思,关切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关系。未来构想不仅是艺术的空间,更是对现实生态危机的预警。这种“未来之影”映照“今日之局”,令读者意识到当前抉择对未来的影响。

在当前科幻出版趋向鸿篇巨制的趋势下,“科幻剧院”系列独辟蹊径,一是聚焦中篇科幻佳作,彰显出其深远的学术与文化意蕴。二是聚焦于青年新秀的推出,为其提供广阔舞台。这些青年作家通过敏锐视角,探讨科技与社会焦虑中的命运,深刻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与自我、人与他者、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彰显出青年作家在当今语境中的独特使命与责任。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科幻剧院”第二辑,未来事务管理局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编辑:张英贤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