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60余年光阴,为万千植物绘制“科学肖像”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杨建昆
  • 2025-04-25 09:55

4月21日,第二十届文津图书评选结果揭晓,《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入选社科类年度佳作。该书讲述了博物画家曾孝濂先生一生一事,在漫长岁月中描绘出中国博物画的新篇章。

他用60余年光阴,为万千植物绘制“科学肖像”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档案室里,泛黄的《中国植物志》插图手稿静静陈列。铅笔勾勒的兰花瓣上,连晨露滚落的轨迹都清晰可辨;钢笔描绘的绿绒蒿叶片,叶脉如血管般延展向远方。这些凝固了时光的笔触,来自一位用生命绘制自然的老人——曾孝濂。他用一支画笔,在植物科学画的荒原上“种”出一片“绿洲”。

《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曾孝濂著,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甘做幕后英雄

1977年,我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类室绘图组。彼时,曾孝濂担任绘图组组长,任务是为《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等大型植物志书籍绘制精准的植物插图。我们这些植物科学画画师,被外界视为“寂寞无名的幕后英雄”,但在曾孝濂眼中,那是一段“激情澎湃、充满意义的燃烧岁月”。

为了让学生快速建立起对植物学的系统认知,曾老师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每逢周末,他总会带着学生穿梭在植物园中,耐心讲解各种植物的特征与习性。他常说:“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物种都有着平等的地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们彼此依存,共同构成了精妙绝伦的生态系统。”有一次讲解子午莲的开花规律时,他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不惜跳入池塘采集花苞。尽管全身湿透,曾老师依然站在水中,认真地讲解花苞的特征和生长规律。

在植物绘画教学方面,曾老师更是严谨细致。当发现我画复杂线条走不到位时,他笑着对我说,问题是你手里有汗渍,影响运腕的灵活性了。“做我们这行,要记得勤洗手,才能让画面保持干净。”

没有标本不绘图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极为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的人坚持下来了,有的人直接放弃了。

曾老师是那个时代能“活着走下上甘岭”的人。他经常说自己喜欢孤独,而我理解他口中所说的“孤独”,是需要更多专注于学习和做事的时间和空间。

在植物图绘画的技术应用方面,曾老师也有着独到且坚定的主张。他敏锐地察觉到过度依赖硫酸纸绘制植物画,会导致个人艺术表达方式和特色逐渐缺失。因此,他坚决拒绝使用硫酸纸绘图,强调要尽可能还原自然状态下植物的真实生长形态。他常说,“我们要用形象语言来准确表述科学知识,尽可能还原自然状态下植物的真实生长形态,这才是科学画的真谛。”

他不允许昆明植物所绘图组抄图,要求大家没有标本不绘图。除了要体现自己绘画风格外,更重要的是对科学负责任的态度,一定要有实物佐证,这个物种的绘图才能成立。这种对科学的严谨态度,让他在博物绘画领域独树一帜。

始终坚持科学笔法

曾老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植物绘画家,对自然的热爱也贯穿了他的一生。从一只蚂蚁、一棵小草到一片落叶,他都能从中找到它们与生态环境中各物种之间的联系。他说,观察是人和自然沟通的桥梁。

在博物画行业圈内,有一种说法叫“曾孝濂现象”。20世纪末,博物画画坛突然涌现出大批题材涵盖鸟类、花卉、药用植物、蔬菜、水果等种类的高质量作品,皆出自曾孝濂之手。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描绘对象的精准写真,也完美契合了博物学所追求的人与自然万物的理想关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植物学为基础的绘画有了新的外延和内涵,曾老师却始终坚定地走在以科学笔法为自然画像的道路上。邮票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植物学基础知识和绘画技法契合了邮票设计的需求,自此也成就了一位优秀的邮票设计大师。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曾孝濂仍丹青不辍。去年年底,他的个人画展“雨林来信”在昆明当代美术馆开幕,在有生之年终于达成了心愿。面对祝贺,他却说,“要是老天爷再给我点时间,我的画还有提升的空间。”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植物科学画画家、博物画画家)

图为曾孝濂在观察植物。

金花茶 曾孝濂 绘

《百合花》特种邮票(志号 2003-4) 曾孝濂 杨建昆 设计

编辑:张英贤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