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达尔文用“蚯蚓”写给大地的诗篇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陈 静
  • 2025-06-27 19:53

编创手记

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达尔文的《腐殖土的形成与蚯蚓的作用》被视为土壤生态学的开山之作,他用这本书改变了人们对蚯蚓的认知。达尔文总是情不自禁地称赞“蚯蚓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没有蚯蚓粪粒,就没有沃土”。

在达尔文的众多著作中,《腐殖土的形成与蚯蚓的作用》比较特别,它既是一份珍贵的科研报告,又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1881年,该书一经出版就意想不到地畅销。上市不足一月,出版社便兴奋地致信达尔文:“我们已经卖了3500条蚯蚓!”(指已销售了3500册书)。这本书的销售速度甚至比《物种起源》更快。当时许多媒体给予关注,称它是“雅俗共赏之作”,宣扬“所有博物学爱好者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腐殖土的形成与蚯蚓的作用》曾多次再版,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中文世界曾有两个译本,分别是舒贻上翻译的《植物壤土和蚯蚓》(中华书局,1954年)和张永平翻译的《腐殖土与蚯蚓》(科学出版社,1995年)。

遗憾的是,这两个中译本均已绝版多年,即使到大型图书馆借阅也并不容易获得,并且这两个早期中译本受时代局限,在术语准确性和注释完整性方面存在不足,为我们的新版图书提供了改进空间。为了更完整地表达达尔文的原意,我们将中文书名定为《腐殖土的形成与蚯蚓的作用》。

与达尔文此前的十几部著作相比,这本书的行文看似絮叨,细微之处却透露着轻松诙谐,甚至常常带着诗意的浪漫,读起来完全不像是严肃的科学著作,倒像是一本娓娓道来的通俗小说。比如,达尔文采用的“worm casting”一词,如果直译则为“蚯蚓投掷物”,但联系上下文,知道他真正指的是“蚯蚓粪粒”。由此细节也可以看出达尔文对蚯蚓的钟情,也隐约可见晚年达尔文的可爱之处。

为增强阅读体验,坚持“科学元典丛书”一以贯之的理念,出版社需要在视觉呈现上尽可能地创新。考虑到此前已经出版过10本有关达尔文的作品,对达尔文的生平故事和时代背景已颇有了解,也积攒了不少精美图片,于是,在制作16页彩色插页时,我重点梳理了达尔文夫妇两大家族的人物关系,并以画像或照片的方式做成家族谱系图,厘清达尔文夫妇的十位子女及其各自的简介,特别是在本书中频繁出现的四个儿子(乔治、威廉、弗朗西斯、霍勒斯)在达尔文各项研究中的参与情况。

我还在每章开篇配以不同场景下达尔文的工作照片,如年轻时在朋友爱德蒙斯通的指导下制作动物标本,老年时在其私宅“党豪思”的花房里研究植物……这些视觉元素既美化了版面,也构建了连接古今的科学视觉叙事。在19世纪,达尔文需要通过生动的文字吸引普通读者;而在今天,我们则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注释、图片、专家导读和延伸阅读等附加材料,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理解科学经典。

100多年来,人们对蚯蚓展开了广泛且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应用,今天我们已经公认蚯蚓是“生态系统工程师”;而达尔文长达40年的持续观察,更展现了真正的科学精神,他对细节的深入观察和实验验证,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范例,也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这种专注精神在当今快节奏的科研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最让我意外的是,这本书在出版多年后仍然具有实用价值: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在农业上有重要应用价值,达尔文在书中对蚯蚓活动影响的阐述,可为农业生产中土壤肥力提升、土壤结构改善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而达尔文在这本书第四章讲述蚯蚓在掩埋和保存古建筑物方面的作用,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考。

(作者系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

编辑:张英贤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