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国内科幻研究手册空白,渝版图书《科幻文学研究手册》首发
  •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 作者:赵欣
  • 2025-06-30 09:54

6月28日,重庆大学出版社《科幻文学研究手册》新书首发暨读者见面会亮相深圳书城·中心城。作为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主编的科幻理论重磅图书,《科幻文学研究手册》构建了科幻文学研究的完整知识体系,兼具资料性与工具性,被视为填补国内科幻研究手册空白之作。

▲吴岩(左)在活动现场。出版方供图

当天的活动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幻未来学”为主题,吴岩作为主讲嘉宾来到现场,与来自国内科幻界、出版界的多位专家学者一起,与广大读者一道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科幻文学的未来展开了交流探讨。

填补国内科幻研究手册空白

为什么要策划出版《科幻文学研究手册》?吴岩表示,近十年来,随着《三体》等中国科幻作品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科幻文学迎来创作与研究的双重繁荣,然而,领域内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手册,导致部分学术成果存在“行业信息缺失、文献覆盖不足、未达研究前沿”等问题。“这本书的出版正是希望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基础方法论与资料支撑,它不仅是理解科幻文学的入门指南,更是推动学术规范化的重要尝试。”

作为一本兼具资料性与工具性的学术著作,《科幻文学研究手册》特别强调科幻文学的“未来学”属性,认为其本质是“关于变化的文学”。如何理解这种变化?吴岩进一步解释,从十六、十七世纪依附于科学理性的现代科幻萌芽,到21世纪面临技术迭代的范式革新,科幻始终承担着想象未来、反思现实的社会功能。这种定位打破了传统文学类型的局限,并持续向前推进,将科幻提升到了理解当代世界的认知工具层面。

AI正推动科幻创作模式革新

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幻未来学”主题,吴岩提出了一系列前沿观点。他认为,AI技术正推动科幻创作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比如,“精准自主写作”技术使叙事模式呈指数级增长,“按需印刷”与“小羊圈文学”等新型出版生态或将逐步形成,未来作家需同时兼具“AI协作者”与“范式破坏者”双重角色,等等。

在吴岩看来,“当AI能完成80%标准化创作,人类作家需转型为‘范式破坏者’。”科幻已不再是狭窄的文学类型,而是渗透到多重艺术形式的思维方式。”他还引用2012年日本国际科幻研讨会公报,指出科幻思维正成为理解当下世界的重要工具,“比如《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本质上是‘智能世界设计小说’,其构建的智能演化法则及伦理规范,与当代人工智能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呼应。”

不过,对比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吴岩认为《西游记》的智能设计更具前瞻性:“阿西莫夫的体系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设计,而《西游记》的‘万物有智’宇宙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多元范式,为未来智能世界的伦理构建提供了中国智慧。”

构建科幻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

那么,AI是否会改变科幻创作生态?吴岩以计算器演进作比,他认为,拒绝AI参与创作,犹如坚持手工计算,然而,技术迭代终究不可逆。他期待《科幻文学研究手册》可以为广大创作者提供对抗AI同质化的理论武器,“作家只有在了解了所有叙事模式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范式破坏者”。

有读者提问,中国科幻是否会走向虚无主义?吴岩笑了,“宇宙归零的设定确有虚无色彩,但正如《三体》让我们看到,文明存续自有其坚韧的内核。所以,科幻应包容多元未来想象,如‘太阳朋克’(Solar Punk)就倡导积极的技术伦理。”这种情况下,青少年该如何应对AI时代的追问?他强调了开放心态的重要性:“读100个科幻未来,才能应对第101个未知未来。背书、应试培养不出面对变革的能力。”

新书首发现场,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科幻文学研究手册》的出版意味着科幻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正得到积极构建,与相关应用代表的技术革新,共同推动科幻研究从文学批评向“科技-人文"交叉学科跃迁。“科幻已成为‘理解当下的认知工具’,随着《科幻文学研究手册》的推广与工具的协同推广,科幻创作有望真正成为‘人人可参与的未来思考训练’。”吴岩说。

编辑:张英贤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