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暑假将至,为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本报将继续推出“暑期书目”栏目,并结合课本中的科学知识对相关书籍进行介绍。本期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为主题,与孩子一同感受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之美。
==============================
小暑节气,通常是在7月7日前后。
小暑节气日,夏进入全盛期。夏的领地达到约560万平方千米,已是春之疆域的约两倍。冬的“自留地”只剩下约70万平方千米。小暑时节,夏向600万平方千米的目标继续“开疆拓土”,而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的部分无夏区陆续完成春秋交替。
小暑时节的气候特点,是“一出一入”,出是出梅,入是入伏。小暑是南方雨季和北方雨季轮替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逐渐结束,开始被副热带高压接管。而北方开始进入主雨季。在唐代元稹的笔下,这时“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渐渐地,北方也有了青霭、绿苔之类的江南意象。
什么是暑,如何消暑
《尔雅》云:“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所以暑是高温加高湿的代名词。
小暑时节是天气由干热到湿热的过渡阶段。古人将其定为小暑的理由是“热气犹小”,是着眼于湿度,而非温度。而小暑与大暑,共同构成了全年最湿热的时段,正所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盛夏时节最能消暑的,还是一场来去匆匆的午后雷雨。但在南方,人们很忌讳小暑打雷。谚语说:“小暑一声雷,翻转倒黄梅。”小暑当日打雷,似乎梅雨季就又回来了。人们希望下雨,但又不希望是连阴雨。人们怕热,但又担心天气不热,作物不高兴。“人在屋里热得燥,稻在田里哈哈笑”,如果非要选,那还是让稻子“高兴”吧。
对农民而言,虽然热,但大家不敢对炎热有怨言,因为知道地里的庄稼需要这样的热。汉代崔寔(shí)的《农家谚》中便收录了“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这一则农谚。两千年前来自农民的天气观,便已体现出质朴的理性。
如何消暑?尽管网友调侃说“谁跟我说心静自然凉,我跟谁急”,但在古人看来,暑热之中的心静确实很重要。在我们心中,古人更崇尚自然,多以凉亭、树荫、蒲扇、清茶的方式消暑。但实际上,古人和现代人一样“食寒饮冷”,嚼冰块、喝冷饮。
小暑“三候”中的生存智慧
古人梳理的小暑节气物候是,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挚。
在古人眼中,从夏至到小暑的最大变化,似乎是关于风的体感。
全国平均而言,小暑时节是整个夏天风最小的时段,往往处于干热、暴晒、静风的状态,即使有风,也是热烘烘的风,热风如焚。
中国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季,即雨水最多时段与天气最热时段高度叠合,阳光、雨露在这个时节都变得最慷慨,这是万物的狂欢季。
古人以“温厚之极”概括了中国盛夏的气候禀赋。古人所说的温风,实际上是指副热带高压带来的东南风或南风。苏轼的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zhào)风”,就是说小暑出梅了,海上开始吹来热烘烘的东南风,船舶可以借着风“回家”了。
蟋蟀,俗名蛐蛐,乃秋兴之虫,盛夏并没有多少存在感。
在古人看来,蟋蟀居壁的内在原因是此时蟋蟀尚小,外在原因是此时穴中体感舒适。对蟋蟀而言,这时的所谓阴气尚处于可感、可适的状态。等到大暑时节,蟋蟀长大了,不想再“面壁”了,而且感觉穴中阴气渐盛,于是就到野外嬉戏和争斗。蟋蟀好勇斗狠的生物性情,都被视为肃杀之气使然。“蟋蟀居壁”这项候应,说的虽是蟋蟀,但也是“夏至一阴生”之后古人衡量肃杀之气的一项标识。
在人们看来,盛夏季节的避暑,鹰似乎比我们多出一个选项,那就是“鹰击长空”。这时,人们特别羡慕那些能够体验“高处不胜寒”的生灵。但是,鹰反倒并没有忙于避暑,而是忙于学习。
盛夏时,老鹰是演示捕食之技,幼鹰是练习捕食之技。宽泛言之,这是着眼于季节变化的实战“演习”。在人们看来,此时的鹰变得异常凶猛,杀气乍现。凶猛,只是一种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鸟类的居安思危。在长养万物的盛夏,有的在疯长,有的在欢唱,而鸟类已经“未雨绸缪”,超前做过冬的准备了。
(作者系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本文选自《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内容有删改,题目为编者加。)
《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宋英杰著,中信出版集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