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入水运航道的京郊四家庄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张喜梅
  • 2022-05-05 12:49

历史上,京郊四家庄曾经水流丰富。《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沙河有二源,一出昌平州西南五十里龙泉寺,合西山诸泉东流,为南沙河。一出昌平州西南之四家庄,径双塔村东流,为北沙河。

作为“京杭大运河”北源之一的北沙河,出四家庄的水流“径双塔村东流……入通州界,注于白河”。而比《读史方舆纪要》早几百年的《元史》也曾记载: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言水利,欲导昌平白浮村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

从四家庄流出的水,就这样跨越时空,向着同一个地点——白河而去。由此可见,四家庄的水不小。村里70多岁的人大多还记得,“小时候,村里的水仍不少,有河、有泉、有苇塘”。

曾经,密布的泉眼蕴育出大小两条后河。两条河均位于村北,只是小后河更靠近村边,“出村就是”;大后河离村子则稍远一些。因为地处小后河北边的缘故,人们要去大后河,需要穿过一片横在两河之间的大苇塘。

苇塘曾是村里小孩子嬉戏的天堂。树上掏鸟窝,河岸扑蝴蝶,是他们儿时打发时光的最好消遣。四面苇塘,莺歌燕舞。苇塘以南的小后河源出一眼大泉。泉眼直径可达七八米,同时其向上喷涌的力道还很大,大到能把人冲好几个跟头。因此,即便胆子大的孩子,也会躲它远远的。泉水是村里人的饮用水源,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仍在这里提取生活用水。溢出的泉水形成河面不宽的小后河,河水先向东,过村东庙场后弯曲向北,继而再折向东,随后注入从西山下来的村东大河。

河面达三四百米宽的村东大河,因汇聚了高崖口及柏峪口等诸多沟水而变得浩大宽阔。河西边,坐落着村里唯一的一座庙宇——地藏庵。

临河而建的地藏庵不大,也曾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的地藏庵门前筑有高高的花岗岩台阶;山门楼中间刻有“地藏庵”3个字;庵内有大殿3间,西配殿两间,是否有东配殿,人们已记不太清。如今,整修过的地藏庵已派作他用。从院内北屋到院外那棵大槐树的直线距离不足10米。老槐树位于院门外西侧,几百年时光流转,依然枝繁叶茂、绿意葱茏。庵后的半圆形庙场,面积比庵址还要大一些。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附近河滩上一片桃红柳绿,“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旖旎景色便铺排开来。

与之遥相呼应的,自然还有隔苇塘相望的大后河河滩地。大后河深1.5米左右,河面宽20多米,河水里生长着逐清水而居的荠拉菜。村里人说,大后河之所以河大水深,完全得益于村西北闻名遐迩的白马泉。白马泉并非只一孤泉,它是众多泉眼的总称。关于它的形成,传说中与一匹咴咴扬蹄的白马有关。在这汤汤河水中,也曾漂过扁舟、浮过鱼鹰。天气晴朗的夏夜,乘凉人抬头便可看到满天星斗。

汇入村东大河的,除了这两条河,还有来自于北小营方向的小沙河。小沙河不算太宽,也就两米左右,远道而来的河水在村东北角即一头扎入村东大河。大河以汤汤之貌从北向南,至地藏庵折而向东,再向南,“经史家桥、八口,奔双塔,再到沙河”。

同时经史家桥注入沙河的,还有村子以南的泉水。泉水地处村南一里开外,3个相距不远的泉眼按西南—东北走向作斜上扬状,几乎等距离分布的泉眼两大一小,大的直径约10米,小的则为五六米。被称作“呼泉”的泉水清亮、泉声激越,外溢的泉水顺东南流向史家桥。

水乡四家庄虽已不复存在,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却依然使其割不断与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村北还有一条两岸杨柳依依、水中莲叶田田的大河。每到夏季,站在桥上向东眺望,可见“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村东,也依然可见流水清清、河岸弯弯。这,是水的魅力,也是四家庄的魅力。

(作者系北京市昌平区作家协会理事)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