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北京瑶医医院、上海德刊瑶医门诊部收到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的感谢信!表扬他们这支民族医药援沪抗疫医疗队,作为千年瑶医药的传承人、守护者,进入瑞创谷方舱医院、白猫等39个隔离点以及两个养老院,奋战25天,治愈216名确诊病例,并为上万名密接患者提供医疗支持。他们以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唱响民族团结之歌!
瑶族喜欢依山而居。村寨大多位于高山密林中的山顶、半山腰或山脚溪畔。因此曾有“过山瑶”的族称,还有“高山瑶”“深山瑶”“东山瑶”“西山瑶”等别称。三五户一村,10余户一寨,瑶族村寨房屋鳞次栉比,排列山上,又称“排瑶”。“食尽一山过一山”“吃过一山而他迁”,瑶族经历了从山居游耕向定居定耕过渡的漫长岁月。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全国瑶族人口为331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江西。
“靠山吃山”,古代曾有瑶族先民“瑶女数十,歌啸山翁,以寻药挑菜为乐”的记载。新时代的瑶家儿女守正创新,面对“金山银山”,给出一个关乎大食物观的答案:靠山吃山吃出健康长寿。不妨从瑶族的“一”说起:
一片叶。桑叶,桑树之叶。无论是古代医典《本草经解》,还是当代《新编中药志》都有记载,还被国家卫健委列入“药食同源”名录。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很看重这片桑叶药食两用的价值,借2015年瑶族传统节日“尝新节”之机,举办“桑叶美食节”,开展“桑叶美食大赛”“桑叶美食摄影评选”“蚕桑科普图片展”等活动,助力种桑业成为发展山区经济的特色农业,为瑶族乡村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桑叶走出大山,成为很多地方药房厨房里的重要成员。行走在药材食材资源丰富的瑶族山区,应验了那句老话“一屁股坐下去有三棵草药”:桑叶、艾叶、竹叶、苏叶、荷叶……
一条街。瑶族用于药材食材的,不只是叶,还有植物的枝、根、皮、花、果。同时,该民族重视动物类、矿物质类药物的采集和使用。随着瑶医药的发展,近年来,具有瑶族特色的药材集散地受到欢迎。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药一条街、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的瑶医药文化街。整条街上瑶药汇聚,药香弥漫,除了瑶药交易,还有寻医问诊、康养体验等等。类似的“瑶药街”,给人以“爱心街”“健康街”“科普街”的感觉。“习医不懂药则医不灵,懂药不习医则药无用”“医药结合”“药食同源”等瑶医药科普为更多人所知晓、所接受。作为“长寿民族”,瑶族的“吃得杂、吃得淡、吃得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碗汤。相传,当年瑶王因病需服用药汤,苦涩难咽,厨师苦思冥想,终于研制出“瑶王养生汤”——药材与山鸡制成汤,治好了瑶王的病。后来在瑶族群众中流传开了。民间也就有了“好厨师,一碗汤”的俗语。瑶族先民留下的这碗汤,熬煮之后还要盛入竹筒中蒸制,汤汁融入竹子的清香,才算大功告成,有了“食借药力,药助食威”的治病功效,还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的养生保健作用。
一席宴——盘王大宴。盘王,瑶族始祖。瑶族有“盘王节”“盘王大歌”“盘王大宴”等纪念盘王的民间传统活动。很多游客前往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直奔“盘王大宴”而来。宴席上,从不缺少含有“酿”字的菜肴。这里有个千年不舍的烹饪技法:酿。一个“酿”字,成就了“瑶家十八酿”菜名:水豆腐酿、油炸豆腐酿、香菇酿、螺蛳酿、莲藕酿……给出“江华美食什么最有名”的答案。这些菜名成了名菜的代表,是“盘王大宴”的必备,也轮番出现在瑶乡一年四季的餐桌上:春天的竹笋酿,夏季的南瓜花酿,秋冬时节的魔芋豆腐酿。
瑶家十八酿、瑶家荷香米粉肉、瑶家冬笋炒腊肉、瑶家砂锅羊肉、瑶家火锅……诸如此类的“瑶家”菜名,表明菜肴里少不了瑶族山区的原料和精烹细作,有益于吃出健康长寿。在“世界长寿之乡”和“中国长寿之乡”名录里,人们能看到一个接一个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