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成为土家族人的至爱,这恐怕与他们的居住环境有关。
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土家族人口为959万人,主要聚居在内接湖广、西通巴蜀、北连关中的武陵山区。每到夏季,这些地方便是“高温+高湿”,因而他们无菜不花椒,既调味,又祛湿,也成就了那道集多种原料之大成的名菜——合菜。难怪有名厨大师这样比喻:“花椒,真可谓土家族饮食的‘维和大使’!”
花椒产于中国,盛产于四川,也称蜀椒。人们食用花椒已有2000多年历史。1600多年前晋朝《华阳国志·蜀志》称蜀人“尚滋味,好辛香”,位列川菜“麻、辣、咸、甜、酸、苦、香”七味之首的“麻”,正是花椒的功劳。瞧,土家族合菜原料陆续下锅:猪肉、鸡蛋、豆芽菜、菠菜、粉丝、花椒、姜、葱、油、盐……既有动物性原料又有植物性原料、既有食材又有药食两用物质、既有主料又有辅料还有调味料的聚合,加上恰当的火候,所有原料在沸腾的锅里相互融合,产生化学反应,由合而和。这时的“和”,是指不同因素互相作用以生成本不存在的事物或状况。林语堂在《中国人的饮食》说:“如果你没吃过白菜煮鸡,鸡味渗进白菜里,白菜味钻进鸡肉中,你不会知道白菜的美味。”可见鸡和白菜味之渗透,所创美味就是“和”。
在土家族人看来,合菜中最不可缺的原料是花椒,花椒虽小作用大,提味、去膻、增香。当花椒投入合菜,在锅里翻腾时,不仅能“颗粒调和,百味俱香”,而且以其中药的功效助力人们盛夏时节保健康。花椒,是当之无愧的“维和大使”!有了它的“维和行动”,合菜才能成为食全食美、食养食疗的夏季佳肴。
离不开花椒的合菜,最早出现于明嘉靖年间。当时,土家族出兵抗倭,为了不误战机,赶在年前吃合菜(亦称团年菜)过年。战后,合菜又称“贺菜”。经历战争,走过贫困,过上了脱贫致富的好日子,合菜已经不单单是土家族的年菜了,也成了平常招待重要客人的主打菜。
说起合菜,容易与如今各种各样的盒菜混淆,知情人都知道“盒菜≠合菜”,更有食品专家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角度对土家族合菜进行深度研究。有学者认为,土家族的合菜之“合”是个象形字:下面的“口”是锅,上面的“亼”是锅盖,锅盖正好与锅相合;有学者认为,“合”是个会意字:即“人”“一”“口”的组合,意为:大家同吃一碗饭,是合作。两种解读,都与食事有关,都是由合而和——身心健康的本质是和谐:天人和、心身和、气血和。特别是花椒,为土家族美食发挥着“维和大使”的重要作用,既有饮食的“五味调和”,又有中医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土家族先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尝草识药”“治验疾病”,在长期医疗和食疗实践中积累防病治病知识,逐步形成了土家族的8种药物性味:酸、甜、苦、辣、咸、涩、麻、淡。其中,麻味药之首便是花椒。在《药性论》《食疗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中,都有花椒功效的记载:开胃、健脾、除湿、助消化、温中散寒。在民间,土家族医生也经常建议:温中散寒找花椒;皮肤瘙痒找花椒;女性受寒经痛找花椒,制作药膳找花椒。
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于各方合力,土家族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比如土家族的土家年、合菜、油茶汤、土家婚庆夜筵、倒流水豆腐干等都得以传承。
(作者系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食品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