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是Intensive Care Unit的首字母组合,也就是“加强医疗病房”的简称,又称重症医学科。提起ICU,给人的印象常常是“死亡率高、花费高,全身上下插满各种管子并连接着各种仪器、设备支撑着奄奄一息的病人”。通过这些观念可以看出,无论是大众还是非ICU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对ICU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有必要让大家知晓ICU这个专业的来龙去脉及其存在的重要性,减少对这个专业的误解。最终促进ICU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高效地挽救生命、促进健康。
ICU的发展历史
现代的重症医学理念可以溯源到19世纪末,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在护理病人时提出“集中护理外科术后病人”的观点,将受伤最严重的住院人员,转移到靠近护理站的中心区域,在那里可以密切观察他们的病情变化。
南丁格尔这一创新的护理理念,逐渐演变成了专门的外科病人术后恢复单元,把手术后的病人集中在一起,护士可以密切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随着高风险外科手术,特别是神经外科手术的日益普及,1926年,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医师Dandy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仅3张病床的ICU,也是第一个神经外科ICU。其后,这种集中观察病人病情的单元逐渐增多。直到1958年,心肺复苏之父Safar在巴尔地摩城市医院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综合性ICU。1970年,危重病医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重症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而诞生。
早在1974年,我国部分医疗机构以抢救心、肺、肾功能衰竭为目的的“三衰”病房,构成了我国ICU的雏形。从事ICU工作的医师多来自内科、外科或麻醉科专业领域。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创建的ICU在国内首次引入了西方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理念,标志着我国重症医学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1988年,原卫生部对医院等级进行评审时,将ICU作为三级医院的必备条件之一,促进国内多家医院相继建立了ICU。2009年2月,原卫生部颁布《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须成立重症医学科,此举进一步促进了重症医学的发展。时至今日,ICU的软件和硬件条件都有了明显进步,各医疗机构逐步培养了一大批ICU专业医务人员,在各种危重症的诊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大提高了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ICU的救治水平成为衡量医疗机构综合医疗实力的重要指标。
ICU有哪些作用
ICU是医疗机构的急危重症救治平台,集中了全面的医疗资源,包括抢救设施及专职医务人员,对重症患者进行24小时密切监护治疗,覆盖各个学科专业的急危重症。ICU这个救治平台为危重患者提供最强的生命支持治疗,避免患者短时间内死于器官功能衰竭,为患者争取时间以进一步改善病情。ICU不同于那些专科病房设置的监护单元,如冠心病监护室C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CU、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等,摆脱了单一器官概念的束缚,强调危重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擅长循环功能、呼吸功能、肝功能、肾脏功能等重要器官功能的支持,在各种休克的监测、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技术、人工肝、重症超声技术、危重患者营养支持和抗生素合理应用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认识水平,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ICU为重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发伤和复合伤救治、危重孕产妇抢救等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病人常常发生多器官系统损伤,其病情的危重程度和复杂性,是任何单一专科的重症监护单元均无法满足的。ICU这些诊断和治疗理念以及全方位的高抢救水平,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ICU收治哪些病人
ICU收治病人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衰竭,经过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恢复的患者。ICU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这些病人的早期死亡率。例如各种诱因导致的急性循环衰竭,包括心衰、休克,经初步处理暂时未得到纠正,ICU的监护和综合治疗为患者赢得纠正诱因的时间和机会。
其二,患有急性可逆性危重病的患者。如病人经历外科大手术后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需要在ICU内进行持续性特殊监测,以尽早发现脏器功能改变而及时给予加强治疗,经过严密的监护和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
其三,在部分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或接近原来状态的病人。例如病人有慢性心、肺或肾脏等基础疾病,但平时代偿功能尚好。当各种诱因导致慢性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时,ICU的治疗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急性并发症,在诱因纠正的前提下有望短期内使病人恢复或接近原状态。虽然ICU治疗不能使慢性疾病痊愈,故不能改变最终结局,但ICU可以帮助这类病人度过急性期,转到相应的专科科室接受治疗。
总之,所有存在生命危险或有潜在生命危险的疾病,都是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范围。但是,慢性消耗性疾病、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加强监测治疗中获得益处的病情,一般不是ICU的收治范围。
关于ICU的医疗费用
ICU的医疗花费是由病情决定的,与病情所需的治疗、监护强度有直接关系,主要包含药费、化验检查费、治疗费、材料费、床位费和护理费等。其中药物和各种一次性材料按使用数量收费,监测和生命支持设备按使用时间收费。
如病人存在高危因素需要在ICU短暂监护和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转至专科病房治疗,这种情况下ICU的花费常常不高。比如外科术后的病人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急性并发症或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此时需转至ICU进行短时间监护,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当病情平稳后转至专科治疗,常常不需要更多的抢救资源,从而有利于减少医疗费用。
如患者需要器官功能支持,提示病情已经危及生命,需要支持的器官数越多,ICU的花费就会越多。比如患者同时发生了呼吸衰竭、休克和肾功能不全,则同时需要机械通气、抗休克和肾替代治疗,因此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就会明显增加。病情严重者,住ICU时间越长,其医疗费用自然就更多。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基本医疗保险会覆盖ICU中的标准治疗费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但地区及保险规定的不同,会导致保险覆盖的范围和比例有所差异,不同保险种类的保险额度也各异,有些特殊的治疗或昂贵的药物可能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因此,除去医保报销的额度外,患者通常也需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自费部分。
ICU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医疗资源
尽管ICU的病人经常面对死亡,但ICU绝不是鬼门关。相反,ICU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平台,能为病人提供全面、强大的支持治疗,使原来一些不可能治疗或不可能根治的原发疾病的得到有效根治。ICU有收治病人的标准,适合那些病情危重或处于高危状态的病人,不适合慢性疾病的诊治。当病因无法逆转或无有效治疗措施时,使用ICU并不能获得益处。
随着人们对ICU认识的加深、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险的普及,ICU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医疗资源,其将会为每一个生命保驾护航。
(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