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端午节温情的心花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赵文新
  • 2024-06-10 09:55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习俗较多,有龙舟竞渡奋力排浪的豪情,有包粽投江纪念屈原的深情,有插艾挂蒲祈求平安的浓情,而精心制作的香囊更像巧手女捧出的心花,充满温情。

佩戴香囊,是端午节习俗之一。香囊,指避邪驱瘟的布袋,内装朱砂、雄黄、香药、艾叶等药物及香料,又有绣囊、香包、香布袋、艾包、荷包、朱砂袋等好听的名字。

香囊与节气有关。俗语说“端午至,五毒出”,意思是端午节之时,蝎子、蜈蚣、毒蛇、壁虎和蟾蜍从蠢蠢欲动到逐渐活跃。据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除了五毒,妖魔鬼怪也出来活动。“三五”(五同午)是指魔鬼的时辰,端午节也叫“重五节”“五毒日”。

在古代,当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时,便生发了许多传说。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深谙此道,托梦给人,说妖魔鬼怪惧怕金属和香气,只要随身携带这些东西就能避害。因此在端午午时,人们佩戴装有金属和香气的小袋儿,称为“压午”。

另有说法称,香囊始于商周时期,由佩囊发展而来。因古人宽衣广袖,衣服上没有口袋。人们缝制许多布囊,外出时佩于腰间,又叫“佩囊”“荷囊”“佩帏”。《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xiù,即香囊)”,意思是未成年的孩童,皆佩戴香囊。1970年考古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一个用精美丝织品绮罗缝制的香囊。可见,香囊在汉代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佩挂在身上,方能感到因香囊中的暗香氤氲更加清芬。魏晋繁钦《定情诗》中写道:“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意思是用什么表达挚诚?系在我肘后的香囊。

以香囊为媒介,含蓄表达爱慕之情。《红楼梦》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贾元春归省庆元宵”,写了黛玉误会宝玉而生气,把她做了一半的香袋剪破。当看到宝玉从怀里掏出她送的完好的荷包,又自悔莽撞掩饰情绪,又剪了荷包。曹公用香囊作为传情达意的物象,把两小无猜的宝黛二人性格、情意传神地呈现出来。

香囊的形状、质地、纹饰等都具有民族和审美特点。有棉布、丝帛、金银蕾丝、玉镂雕莲花纹等不同材质、饰纹;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粽子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等富有诗意和吉祥的形状。香囊系在膀臂、藏于怀中、挂于胸前,还有系于床帐或车辇上,造型多样而精致,清香袅袅而宜人。

北京延庆区端午文化节已举办15届。文化节传统习俗体验项目中,做香囊是其中一项。巧娘指导人们缝香囊,用硬纸板画出桃形或自己想要的图形,把花布放在图样下面拓样后裁剪,留出几毫米做边。装上中药、艾叶或香料缝口,收口处再缝上鲜艳的丝绳。为了使之呈现动感,又装饰飘逸的流苏穗儿。一个雅致的香囊做成了,拿起来喜悦在指尖蔓延,呼应着节日。

精致的香囊再配上五彩丝线,佩戴在身上,摇曳在节日,增添了仪式感。正如苏轼《浣溪沙·端午》中写道:“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用形象的诗句描述传统民俗。一个香囊包裹着提神、辟邪、祛病之物,更装满多样的情愫。

香囊是朵心花,明艳的色彩丰盈多情,柔和的香气温馨浪漫。

(作者系北京诗词学会会员)

编辑:胡利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