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近一个世纪未对外开放的宁寿宫花园,也称乾隆花园,近期揭开了神秘面纱,首次对公众开放。
乾隆花园位于故宫珍宝馆东北部,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四进院落组成,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40米,是乾隆为晚年生活构建的理想居所。花园面积虽小,却独具匠心。在乾隆亲自指导和参与下,园中建筑创造性地大量使用黑漆描金、漆纱、点螺、竹丝镶嵌等南方材料与工艺,是我国南北方园林营造技艺融合的典范,体现了清代内檐装修的极高水准,展示了乾隆对江南风情的偏爱。
黑漆描金:盛行于南方
古华轩位于乾隆花园一进院,坐北朝南,是个三开间带围廊的敞轩,属于典型的北方宫廷建筑。轩内立柱之间安装黑漆描金落地罩,用以界分建筑内外。
黑漆描金工艺是指在黑色漆底上描金花纹,兼具南北特色。因南方温度、湿度更适宜生漆固化,故此工艺在南方更盛行。
从装饰效果看,落地罩的黑漆底色吸光性强,形成沉稳的背景;金色纹饰则在光线反射下熠熠光辉,与底色形成“暗底亮纹”的对照,凸显古华轩华丽却不失典雅。
落地罩上的描金花纹为团花纹,又称“皮球纹”,由多个大小不一、造型不同的团花按照特定方式排列。工作人员发现,古华轩落地罩上的团花纹足足有180余种,可见工艺繁复。
此轮修缮中发现,黑漆描金落地罩原件破损严重,被送进库房妥善保存,如今观众看到的,是使用了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的复制品,同样不失精美大气。
点螺:工艺复杂精致
位于乾隆花园第三进院落的延趣楼,坐西朝东,为两层歇山式建筑。室内装修引入多种南方工艺,点螺便是其中之一。
点螺属于螺钿技艺的一种,是指将螺壳与海贝(主要为夜光贝)磨制成极薄的螺片,镶嵌于器物表面。延趣楼内的炕罩即采用点螺工艺制成。
炕罩点螺纹饰由无数个相互连接的六边形组成,六边形之间留出三角形空隙,同样以点螺装饰。每个六边形中心是六片柳叶形金片围合成的花朵,四周以漆面为底。螺片天然色彩与乌亮漆地对比鲜明,呈现出流光溢彩的视觉效果。
点螺工艺精致,炕罩如雕如画,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漆纱:存世仅见的孤例
符望阁是乾隆花园第四进院落主体建筑,室内装修所用的漆纱技艺,具有典型南方特色。
漆纱技艺是指将大漆(生漆)涂于丝织物表面,形成特殊纹理的工艺,古代常用于制作冠帽。但在乾隆花园中,漆纱被创造性地用在了符望阁的落地罩上,形成类似于现今纱窗一样的效果。在金纱表面又绘出金银双色的华丽纹样,是乾隆时期工艺美学的典范。
在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检测发现,符望阁漆纱工艺异常复杂——在纱罗上髹(xiū)漆之后,满贴金箔,再用纸、大漆、金银粉、颜料堆绘出图案,材料一层层叠加,最后多达23层,但整体厚度却不超过1毫米,薄如蝉翼,精美奢华。
在光照下,漆纱透光性好,贴金层与晕染层的金银粉相互映衬,光彩夺目。漆纱中心的西番莲等纹样,蕴含着皇家审美,寄托江山永固、福寿绵长的美好祈愿。
竹丝镶嵌:罕见于北方宫廷建筑
位于乾隆花园第四进院落的倦勤斋,坐北朝南,与符望阁相望,其室内装修以竹丝镶嵌工艺为代表。
竹丝镶嵌即将竹子加工成细丝,拼接成几何底纹,再镶嵌于其他材料,并雕刻成浮雕图案。在倦勤斋内,数以万计、直径仅约0.5毫米的竹丝被嵌成“万”字图案,作为挂檐板的底层背景。在此基础上,又嵌饰紫檀木制成的回纹与团花纹,每片团花中央还镶有椭圆形和田玉,工序繁复,技艺细腻,是竹丝镶嵌工艺在北方宫廷建筑中极为罕见的实例。
其纹饰在整体布局上,采用方形构架和旋转对称样式,线条虽断续却秩序井然,具有和谐之美。此外,通过选用颜色深浅不一的竹丝,并灵活变换其方向,营造出立体视觉效果与明暗对比变化,进一步增强了整体装饰的艺术表现力。
除了建筑材料和工艺外,乾隆还在这座神秘花园里叠山理水,通过巧妙布局,以小见大,营造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意境,寄托心中的江南情怀。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