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减负提质打出一套组合拳——聚焦“双减”新政的应变之道(7)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高 萍
  • 2021-11-05 10:16

    面对新时代的呼唤,在“双减”政策下,教育如何回归本质,做到四两拨千斤?学校需要找到一个科学的支点,就是围绕减负提质,依据学习科学理论,打出一套组合拳。

    提升思维,应对时代挑战

    理清新课程的要求,即核心素养,这也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以小学核心素养为例,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这就是数学思维。在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里面,也同样指向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恩格斯说过的一句话,思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基于此,我们要去深度思考和探究各学科教学的目的和关键是什么?答案是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思维是应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挑战的有效手段。

    创设情境,快乐深度学习

    新课改要求坚持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这些是未来教学的一个关键。实现以上目标,需破解三大问题:课程内容如何整合,学习方式如何呈现开放并激发深度学习,学业质量评价到底有怎样的人才观、质量观。

    在课程内容整合方面,从2017年朝阳区课改办成立之初就启动了马芯兰“翼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项目研究和小初衔接的课程改革,把小学阶段应该学会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共计803个小知识点、610节课,经过提纲挈领和纵横构架,整合为107节主题课。整合后,老师们的负担大大降下来了,孩子们的自主建构能力大幅度提升了。

    此外,北京市朝阳区课改办还将小初衔接课程提炼出三种模式:成对衔接课、领域贯通课和内容整合课,使得中学的课程时间大幅缩短。

    在学习方式上,以“渗透、交错、训练、迁移”八字方针,利用学习科学友善用脑课堂教学改革,创设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教师向后退、学生向前冲,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里自主思考、交流探讨、质疑升华,学生快乐和成长了、教师轻松和放心了,这就是新时代和适应未来人才需求的学习方式。

    在学业质量评价方面,除了友善用脑“倾听、规则、合作”的学习过程的表现性评价外,围绕着六大核心素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外化学生的思维,监测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比如语文阅读能力指标、数学问题解决要素分解等。这就是减负提质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设计工具,记录学力生长

    整合共生打好组合拳,还需要有教师的科学教学行为和有效工具的支撑。围绕着教师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检测五大内容,梳理出基于课改理念的科学质量观,围绕着三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凝练出十大问题,研发出“一图+一表+一册”的具体工具。

    一图一表是在单元整体构架基础上的对教材的解读、学情的把握,它们体现了对学科本质的把握、对核心素养的落实、对课程内容的整体且深度的把控。通过这一小小的改变,改变了老师的视角和观念,改变了备课要素和流程。一册,即学力生长手册。这是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背景下,围绕单元整体构建下的学习单元,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专业地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促进儿童自主或社会建构经验的方案。

    学力生长手册是站在学生的视角,呈现出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学习历程。学生能够借着学力生长手册,或独立或合作的开展学习活动,体现统一性、差异性、自主性和协调性的一致。学力生长手册是学生的认知地图,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载体,也是学生的学习档案评价的依据,更是全面把握学生学科学业质量的评价依据。

    有了这些重磅武器,教师们落实减负提质和育人的教育目标就会轻松很多,自然而然地,他们也能够享受到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双减”政策已过百天,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常态课中持续推进,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更清晰地解读孩子的思维路径,助力他们飞得更快、更高,这是作为教育人追求的永恒主题。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办常务副主任)


编辑:李萍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