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不能忽视“厚德”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郭耕
  • 2023-05-15 11:07

郭耕在研讨会上进行科普表演   吕中 摄



清华大学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是,多年来,我们一度执念于自强不息而漠视厚德载物,导致了失衡。如今,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要“加”上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涉及情感与德行的提升。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认识层面。子曰:“是以四海承风,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驯德。无他,好生故也”,这是道德层面。

人类生存要有3个前提,生态前提、技术前提和文化前提。生态前提是我们生存之本。人类没有氧气只能维持3分钟,没有水只能维持3天,没有粮食只能维持3周。甚至,地球上没有了蜜蜂,人类最多能活4年,这就是地球的生命承载力。人对于自然,不能光有技术上的索取,更要有文化上的制约。技术的突飞猛进会让人类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要呼唤文化自觉,也就是生态文明。对此,白居易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

自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和意识,提升对多样性的接受和理解,让人走下众生之灵、众生之长的神坛。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不能没有地球。我们与地球的关系,不是主宰和征服,而是依赖和隶属,因而要特别注重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这个时空观。

保护地球,实际上是要保护好地球提供的生命共同体这个家园——与万物和谐相处,做一个平等的地球公民。

多年来,我们强调向动物学习,更多的理解是从仿生学的角度,但是我强调的是以动物为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熊猫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它本是食肉目动物,因为冰川时代到来导致环境变化,进化为食竹习性,这足以令人借鉴。人类的伟大,与其说是善于改造自然,不如说是善于改造自己。大熊猫则是善于改造自己、主动顺应自然的榜样。

编辑:毛梦囡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