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史 诗
北京中考改革方案终于正式与公众见面,北京市教委日前发布《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此次改革从今年9月升入八年级的学生起开始施行,2025年将迎来首考。其中,生物、化学、历史、地理被调整为考查科目,仅作为升学参考。而考试科目中,“理化生”唯独保留了物理学科,满分为80分,笔试分值70分、实验操作分值10分。
物理学科,大概是许多人学生时代的“梦魇”。为何昔日“理化生三兄弟”仅保留物理?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可以说物理学是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研究的基础。”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网名“不刷题的吴姥姥”,擅长在短视频平台上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阐释物理原理。她告诉科普时报记者,对初中生来讲,物理考试可以检测学生是否能得到良好的物理学启蒙。学生如果能真正学好初中物理,深入理解和应用,并学会质疑、研究和创新思维,后续化学生物的学习都不在话下。
“学生如果学不好初中物理,高中物理的学习就会很吃力,到了大学就很可能学不好理工科专业。”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老师李永乐形容物理学习要环环相扣。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理学院副教授周广刚看来,物理对于中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基础性意义。“初中物理衔接很多小学科学的内容,所学的原理规律是物理学发展的基石,掌握这些知识基本上可以帮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基本规律。另外,物理学也是比较成熟完善的学科,其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渗透在许多其他自然科学和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周广刚说。
打开“好奇心” 提高动手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了实验操作的分值,并计入物理学科考试总成绩。
在周广刚看来,多做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增强他们对物理模型和物理机制的深刻理解,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实验现象,全面总结科学结论,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老师如果在教学中将抽象性的知识点具象化呈现,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周广刚建议。
“照葫芦画瓢的实验没有太大意义。” 吴於人认为,若能把针对某一特定实验的考察拓展成实验小课题,将更有助于人才的选拔。“有趣的实验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乐趣,而如何将乐趣转化为兴趣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周广刚也持相同观点。“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事物的兴趣,科学的目的是发问,发问的过程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周广刚直言,特别是在初中阶段,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系统地学习科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掌握知识本身更有意义。
在教学方法上,李永乐十分重视课堂实践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非常重要,实验可以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在研究中找答案,让物理学习变得好玩
周广刚认为,物理学习需要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大限度地把握课堂时间,将知识巩固深化,课后练习时争取做到会‘一类题’,而不是会‘一道题’。也就是说,做题也要持有研究的态度。”
李永乐也强调物理学习应该吃透课本。“学生应该把物理课本上的知识入脑入心,仔细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它们‘织成’一张网,切忌割裂每个知识点。”
让学生发自心底探求科学的真谛,不深陷做题的恐慌,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吴於人的科普视频中,物理变得“好玩”起来。“我们总说智能社会,机器人越来越像人,但人不能越来越像机器人。”吴於人一直提倡学习物理“不刷题,作研究”,在她看来,“刷题”的结果可能导致越来越像机器人的人,研究不出越来越像人的机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