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科学家精神,做追光少年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张英贤
  • 2024-04-22 09:33

科普时报记者 张英贤

杜祥琬

王亚平

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4月11日,由中国核学会、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十二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启动仪式暨弘扬科学家精神院士专家讲座活动启动。

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航天员王亚平等,以亲身经历将科学家精神具象化,为来自北京市第八中学等学校的200多名青少年带来一场精神盛宴,激励每一个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研制“两弹”

将一切都奉献给崇高的事业

伴随着掌声,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缓缓走向讲台。他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核物理、强激光技术和能源战略专家杜祥琬。

1959年,杜祥琬到苏联留学,读理论核物理专业。临近毕业,有一天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一位苏联同学问他:“你在这里学习原子核物理的知识,回到中国有什么事情可做呢?”

结果当天晚上,莫斯科广播电台就播了一条消息,即中国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爆炸实验。次日,这位同学兴冲冲地跑过来祝贺杜祥琬:“你回国有事干了。”“回国以后,我不需要别人讲,就非常明白核事业对于中国的意义。”杜祥琬说。

1965年,杜祥琬开始参与氢弹的研制。作为“两弹一星”中核弹突破的亲历者,杜祥琬通过一张张照片,讲述了邓稼先、朱光亚、王淦昌、于敏等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故事。

“邓稼先是从美国回来的一个‘娃娃博士’。”杜祥琬给听众们讲述了邓稼先的故事,领导曾问邓稼先是否愿意做“大炮仗”,“‘大炮仗’就是原子弹。他就说了一句话,‘我愿意以身许国’。”

杜祥琬还回忆了朱光亚为了核事业不畏生死的魄力。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有一次,朱光亚在新疆罗布泊现场负责核试验。结果到了投弹的时候,由于机舱门打不开,飞行员无法成功投掷核弹。多次尝试均失败后,朱光亚做了“带弹着陆”的决定。

让一架带着解除保险氢弹的飞机着陆,任何国家史无前例。万一引爆氢弹,后果不堪设想。他让现场的人都退到安全距离之外,自己与一位空军指挥员到指挥塔等待飞行员回来。好在结果有惊无险,朱光亚故作轻松地说了一句,“我们也算做了一次‘带弹着陆’实验”。

“除了这些著名的科学家,还有一大批无名英雄,包括科技工作者、工人、解放军,他们把个人的一切都献给了这个崇高的事业。”杜祥琬说。

杜祥琬身边有一位普通的同事。由于过度疲劳,他去世的时候才四十来岁。在去世之前,他给父母写了封信。信里说:“儿的这一辈子是坚持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在为党和国家的科学作贡献,没有给老人家丢脸。”寥寥数语却足够撼动人心。

在杜祥琬看来,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用于武装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意义深远。

追梦航天

不曾止步终将摘得星辰

在热烈的掌声中,身材挺拔修长的王亚平,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讲台。随后,她向现场的观众敬了一个标准的举手礼。

一个追梦的故事,被她娓娓道来。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烟台的小山村里,家里种植了100多棵樱桃树。小时候的她想做一只小鸟,可以自由地飞翔在蓝天,因此总爱爬上高高的樱桃树,仰望星空。“爸爸问我,你爬这么高干什么,想飞上天吗?后来,我真的就成了一名航天员。”王亚平说。

当时,我国航天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王亚平也未曾想到自己会与蓝天结缘。17岁的时候,她成为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中的一员。之后的12年,她安全飞行了1600多个小时,执行过2008年汶川救灾等重大任务。

2003年10月15日9时,神舟五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王亚平和战友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难忘的一幕。“看着火箭灿烂的尾焰,我突然有了一个热血沸腾的想法。中国有自己的男飞行员、女飞行员。现在又有了自己的男航天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就在那一刻,我有了自己的飞天梦。”

2009年,我国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得知消息后,王亚平立刻就报了名。2013年,经过层层选拔,王亚平与聂海胜、张晓光一起乘神舟十号飞船进入太空。

“航天员在享受成功的背后,也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王亚平通过大屏幕向大家展示了航天员平时的训练照片。

在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航天员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会导致呼吸困难,面部扭曲变形。“在离心机的扶手上安装着一个暂停键。航天员如果感觉身体不适,就可以按下这个按钮。但是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一个人按下过。”

“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触摸得到。”王亚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在场的同学们。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编辑:胡利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