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顾 军
  • 2024-05-10 09:53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今年是5月12日。人们常用“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来形容母亲的伟大。那么,我们就来说说“女”“母”和“刚”这几个字的字形演变。

先来看“女”。甲骨文中的“女”像一名女子正在跪拜行礼的样子,这显示了殷商时期女性的地位较为低下。金文的字形虽然与甲骨文字形接近,但体现跪拜的字形已经不够明显。到了隶书中,其字形已经不容易发现与女性之间的联系了。

“女”本来的意义是“女性、女人”,与“男”相对。《周易·序卦》:“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后来引申指女儿。《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女性给人的感觉是柔弱,因此“女”又可以发展出“柔弱”的意义。《诗经·豳(bīn)风·七月》:“以伐远扬,猗彼女桑。”意为砍掉高高的长枝条,攀拽着细枝摘嫩的桑叶。

女性不但柔弱,而且往往形象美好。因此,女性的用名往往喜欢使用带有柔弱而又美好含义的用字,如“娇、丽、妍、静、淑、娴、菲、莲、芝、菊、兰、梅、鹃、燕、莺、佳、嘉、懿、璐、琪、瑶、霞、月、云”等。

与“女”字形相应的是“母”。甲骨文的“母”与甲骨文的“女”非常相近,差别在“母”比“女”多了两点,突出了母亲能够用双乳哺乳的成人化特征。《仓颉篇》:“母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金文和篆书中的“母”与“女”字形也相近,主要差别同样体现在两个点。到了隶书和楷书,“母”和“女”的字形差别开始变大,已经很难看出两者在字形上的联系了。

“母”本来的意义是“母亲”,跟“父亲”相对。《礼记·曲礼》:“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后来,“母”范围扩大,也可以指代其他女性长辈。例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岳母、师母”等。

“母”甚至不仅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代其他的雌性动物。例如母大虫(本来是母老虎,常用作凶悍妇女的绰号,《水浒传》中顾大嫂的绰号就是母大虫)、母猴、母蟹、母猫等。

最后再来看“刚”。甲骨文的“刚”是由“刀”和“网”两个部分组成的,刀子能够砍断网,因此可以表示“尖利、坚硬”的意思,与“柔”相对。《周易·杂卦》:“乾刚坤柔。”到了金文中,把“网”改成了“岡(ɡānɡ)”,“岡”代表了“刚”的读音,“刀”仍然表示意义。篆书、隶书和楷书基本上沿袭了金文的写法,只是把“刀”改成了“刂”。在简化字中,又进一步把“岡”写成了“冈”,就成了“刚”的写法。

“刚”由刀子等物品的“尖利、坚硬”引申,可以指人的“坚强、刚毅”。《论语·公冶长》:“吾未见刚者。”意思是,我没有见过刚毅的人。

“刚”又可以指“刚正”。《明史·海瑞传》:“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因此,海瑞在历史上被视作刚正不阿的代表人物。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句话反映了女性从柔弱到刚强的巨大反差,体现了母亲为了保护孩子而产生的巨大勇气和坚强意志。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向各位母亲致以由衷的敬意和祝福!

(作者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副教授)

编辑:胡利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