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学剧走进云南元阳县,两地对接科学教育资源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胡利娟
  • 2024-05-22 10:52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5月21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多依树明德小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盛宴”,原创主题科学剧《科学少年成长记》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生动的表演,向全校师生展现了科学的魅力。

两地“手拉手”,促进教育资源快速成长

《科学少年成长记》是北京新英才教育和多依树明德小学的老师共同展演的科学剧,其通过“弹射器”“烟雾发生器”“动滑轮”“千斤顶”和“钻木取火”等一系列科学实验与装置,向师生们展示了科学的神奇力量。

学生在体验动滑轮。主办方供图

尤其是在野外生存挑战中,同学们化身科学小勇士,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动滑轮和千斤顶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成功翻越“雪山”。同时,他们还运用钻木取火原理点燃篝火取暖,利用发电机和发报机解决通信问题。除此之外,他们还发挥创意,选用2米长的吸管和净水装置解决饮水问题。

活动期间,北京和云南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入对接。当地的科学教师感受了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北京的教师也全面了解了当地的教育教学情况,双方教师“手拉手”,在实现快速成长和进步的同时,更是为科学教育在当地的开展做好有益的铺垫和准备。

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学剧展演在当地教师和学生中种下“科学种子”,让他们在日后可以开发、创作自己的科学剧,在帮扶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生长”。

多方协作,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科学活动“疯狂的鸡蛋”也备受师生们的喜爱。同学们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科学装置,保护鸡蛋从2层楼落下不会摔破。同学们还设计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其中,用塑料吸管做成四面体结构的装置备受瞩目,落地后鸡蛋竟能安然无恙。

“我们利用了正四面体的稳定性好和塑料吸管的伸缩性,能有效吸收撞击的能量,从而保护鸡蛋落地不碎。”参与设计的同学们如是说。

“本次科学课的设计主要包含实验猜想、方案设计、实验探索,以及讨论与优化等部分内容。”

来自北京的石明老师介绍说,科学课程在整体上是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标准,充分满足学生成长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同时,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融入课程中,结合相应的科学知识,再通过有趣的实验作为载体,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展好科学教育“加法”。

作为“科学种子”培育计划中的一部分,此次活动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协调中信集团、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北京新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办,将以多依树明德小学为样板,通过组织科学课、科学剧、科学活动,以及科学夏令营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打造科学教育的典型案例,并辐射至元阳县内多所学校,推动全县科学教育师资力量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据了解,科学课程包括酸碱变色、大气压奥秘、昆虫结构等,涵盖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技术工程等知识领域,共计90节课程、500余份科学课程材料包,采用双师课堂的授课形式,从3月开始至本学期末,为学生们提供16次沉浸式科学课程体验。

同学们在上科学课。主办方供图

创新形式,让科学教育寓教于乐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科技教育帮扶责任重大。此次科学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多依树明德小学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视觉和知识的盛宴,更为元阳县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多依树明德小学支教的陈奕嘉老师看来,科学教育帮扶活动是真正帮到了点上,扶到了根上,特别赞!尤其是科学课真正让老师从讲科学变成了做中学,学中做,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也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还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份科学实验材料,解决了之前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外,师生们还共同展演了科学剧,这些科学帮扶活动都是能落地生根,也在未来能开花结果。

科学课上,老师教导学生制作电动机。主办方供图

提起同学们在科学课上的表现,石明开心地说,他们表现得非常棒,个别同学甚至提出独特的观点和想法。他们在做科学实验时的投入和专注,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追求。

多依树明德小学校长杨成建觉得今天的科学课太有意思了,不只是同学们,他自己都很喜欢。“同学们的理论知识可能还存在着不足,但是在动手能力上表现都不错。学生们在收获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科学方法,还体会了科学精神,把科学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编辑:陈杰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