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高考录取季,某某考上清华、北大的消息足以羡煞众人。清华、北大于国人可谓“双璧”。此二校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毗邻圆明园。四时景致之美,百年文脉之盛,难分伯仲。
沿中关村大街,向北而行,路东见一门楼,巍峨挺立,上书“清华大学”四字,有二石狮蹲踞其侧,此即清华西门。此门仅供行人通行,常为游客打卡存照、排队入校之处。
清,形声字,从水,青声。“从水”,即其本义与水有关;“青声”,即其读音来自“青”。“青”字多义,兼黑色、绿色、蓝色之义,此处亦可释为绿色。“清华”之“清”,凸显水之澄碧。清,水丽也;晴,日丽也;倩,人丽也。
华,象形字,其甲骨文形如花枝,本义为花。亦表开花。春开花,秋结果,即“春华秋实”也。仅开花,不结果,即“华而不实”也。花朵美丽,“华”由此引申为美丽、有光彩,如“华丽”“华贵”。“清华”之“华”,即彰显草木之盛、花朵之美。
“清华”一词出自谢混《游西池》。谢混,字叔源,东晋名士也。其出身陈郡谢氏,与琅琊王氏并为南北朝顶级门阀,即“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王谢”也。谢混祖父谢安“风神秀彻”,父亲谢琰亦“美姿容”,谢混青出于蓝,时人称之为“江左风华第一”,“风华绝代”一词即源于此。
谢混曾与从侄谢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言二人丰神俊朗,视之恍如玉人也。“琅琊王氏”中,有一人名王彧(yù),字景文,俊逸非凡。宰相袁粲赞曰:“景文非但风流可悦,乃哺歠(chuò)亦复可观。” “哺歠”即吃喝也,言其吃饭喝汤亦优雅万分。有一门客少时曾见谢混,答曰:“景文方谢叔源,则为野父矣”,“野父”即村夫。门客以二人相比,王彧不及谢混多矣。袁粲惆怅良久,曰:“恨眼中不见此人”,惜未能目睹谢混之绝代风华也。
谢混非但风流俊秀,且才华卓异。当东晋之时,玄言诗大行其道,谢混与殷仲文首倡山水诗。至谢灵运,山水诗大兴。谢混乃谢灵运之族叔也。
谢混曾游丹阳(今江苏丹阳)西池,有感而作诗,其名句“景昃(zè)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为人称道。“景”字,上为“日”,下为“京”,本义乃日光。“昃”字,上为“日”,下为“仄”,太阳偏斜也。“景仄”即夕阳西斜,此时群鸟归巢,叽叽喳喳。“水”乃西池之碧波,“木”乃周遭之树木,池水清澈,树木华美,水清而木华,言西池景色绝美也。
今之清华大学所在地,乃古之皇家园林。清代咸丰帝以“清华园”命名,以彰其美。后于此地兴建“清华学堂”,民国期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又改名为“清华大学”,沿用至今。
日月不居,春秋代序。百年清华延续园林之美,于“水”有校河、荷塘,清澈澄碧;于“木”有紫荆、丁香、银杏、腊梅,草木扶疏,无愧“水木清华”之名。世事变幻,风景依然,恰如清华园工字厅内长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 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 洵是仙居”。
“清华”既源自“水木清华”,故清华大学BBS以“水木清华”为名(后改为“水木社区”)。清华学子卢庚戌、李健创立乐队,命名为“水木年华”,当出同源。该乐队成员虽屡经变更,然皆出自清华。李健单飞之后,今已成乐坛名家。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等大师,均曾执教于清华,可谓“清华男神”。朱自清先生,兼“清”与“华”于一身。其原名朱自华,源自苏东坡之“腹有诗书气自华”。又因算命先生称其五行缺火,遂号“实秋”,盖“秋”字中有“火”也,又恰合“春华秋实”之意。后先生考入大学,引《楚辞·卜居》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一句,改名“朱自清”,以表不畏清贫、高洁自守之决心。先生于清华执教期间,撰写《荷塘月色》一文,今荷塘亦成“打卡圣地”,游人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美哉,清华!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