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not-indent patt" style="max-width: 100%; text-align: center; margin-bottom: 0px;"../../xy/image.do../../xy/image.do?path=图片存储;xy/202409/27/33e307fe-d7bd-41bd-9904-aa66828b1145copycopy.jpg" class="picture-illustrating not-indent patt" data-toggle="tooltip" placement="bottom" trigger="hover focus" html="true" data-original-title="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游客体验坐王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
科普时报记者 胡利娟
“‘狗尾巴草是小米的祖先’‘水稻最早是匍匐的’‘西红柿来自南美’……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材,其实起源于自然界中的某种杂草。”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这一生动有趣的开场白,引来诸多青少年惊呼。
9月22日,这一幕出现在北京国家植物园(南园)的2024年“植物总动园”全国植物园科普活动上。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植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携手全国75家植物园,共同启动了2024年“植物总动园”全国植物园科普活动,该活动以“人类与植物星球”为主题,积极倡导全社会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将持续至10月22日。
驯化与育种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种康以“植物星球与人类生活”为题,讲述了植物驯化的魔力,即植物如何从荒野到种子,再到餐桌的历程。
“植物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提供者。”种康解释道,从理论上来讲,所有植物都可以驯化。但是在全球约3万种可食用的植物中,人类仅用了30种养育这个世界。其中,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和粟类(如御谷、谷子、黍)5类谷物,为全球人口提供了总能量的60%;10种作物为人类和家养动物提供了所消耗食物的95%。因此,农业上大规模种植的作物仅有几十种。
当天,武汉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上海植物园也同期举办活动,内容精彩纷呈。作为国家三大核心植物园之一,位于湖北的武汉植物园被定位为国家植物资源储备和植物迁地保护的综合研究基地。这里建有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科研基地,约有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游客除了参观图文并茂的猕猴桃科普展外,还可通过品、看、学,全方位体验猕猴桃魅力,共赴猕猴桃奇趣之旅。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旅游体验正被赋予新的生命力。位于广东的华南国家植物园是我国种类最多、面积最大的南亚热带植物园,其在温室群景区新设置了MR(混合现实)眼镜体验点位。戴上眼镜,游客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亲眼”看到多种明星植物从一粒微小的种子破土而出,到逐渐长成参天大树的整个过程。
上海植物园内,游客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和宁静,领略四季不同的风光。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科普活动学习植物知识,增长见识。
从江西庐山植物园到海南兴隆热带植物园,从青海西宁植物园到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精彩纷呈。看似静默无声的植物世界里,蕴藏着无尽的奇妙与趣味。趁着金秋,让我们赴一场“植物星球”之旅,揭开植物的神秘面纱,认识自然界与人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