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水灵灵”地开启了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李 英
  • 2025-01-03 09:31

2024年12月,《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水灵灵地×××”入选。“水灵灵”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水”字不必解释,我们不妨探讨一下“灵”字的来历。

“灵”的金文上面是“霝”,是“零”的古字,表示降雨。我们拆开它看:“雨”,表示下雨;三个“口”表示不停念叨或者众人齐声呼喊,似乎是在求雨。“霝”也代表读音。“灵”的金文下部是“示”,这个字是祭台的意思,表示和祭祀有关。“灵”的本义就是古代祭祀祈祷求雨的巫师。远古时期,人们信奉上天的力量,巫师跳舞请神,祈求降下甘霖,保佑人间风调雨顺。

到了小篆里,上面部分没有变,下面的“示”替换成了玉(写成“王”)。原来古人祭祀时要献上珍贵的祭品,有的是没有瑕疵的牛羊,有的是美酒,有的是刚刚收获的谷物,还有的则是玉器。《说文解字》对此进行了解释:“灵,灵巫,以玉事神。”巫师用玉来与神沟通,求雨祈福。也有的篆文把“示”替换成了“巫”,突出“灵”就是巫,后来这种字形一直延续下来,发展到了繁体的“靈”字。

可是“靈”的笔画有点多,写起来比较麻烦。后来汉字简化时,人们对这个字进行了简化,把它写成了“灵”。上面的“彐”表示手,下面的“火”表示火焰,这样做也有几分道理:巫师可能会用手拿着火来施展求雨之术。

古人相信巫能请神,因此“灵”从请神的巫师引申为巫师请来的神。从汉字起源的角度来说,“神”“灵”“仙”各有不同:“神”由代表祭台的“示”和代表雷电的“申”组合而成,表达的是人对天上神秘力量的敬畏,神是天生的;“灵”则强调通神,沟通人与神的力量,人通过祭祀的方式祈求获得神的护佑和赐福;“仙”拆开是“人”和“山”,寓意人在远离尘嚣的山上修行,得以脱离肉体凡胎,成为“仙人”。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古人把麒麟、凤凰、乌龟和龙这四种神异的动物称为“四灵”——认为它们都是祥瑞,带着上天的启示降临人间。别的动物也有灵性,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古人认为犀牛是一种灵兽,因而用“灵犀”比喻心意相通,情感共鸣。动植物名字里带“灵”的,往往强调其独特的灵性、神奇的效用等,比如“灵芝”“百灵鸟”。

“灵”由神引申为神异、灵异,比如“灵光”。进而引申为有效、灵验、神奇,比如“灵丹妙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里的“灵药”指的便是西王母所赐的不死之药。

一切生物皆有灵性,故而被称为“生灵”。虽然万物有灵,但是人是最具灵性的。《尚书·周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人为万物之长,聪明、有智慧。现代生物学把人列入“灵长目”(拉丁学名:Primates),其源自拉丁文中的primus,意为第一、最高级,强调灵长目是哺乳动物中进化程度最高的。我国将它译为“灵长目”,恰与古人的认知相符。

我们再来看一看“水灵”一词的构成:“水”的本义是河流,“水灵”即水神,在古诗中一般是这种意思。后来这个词的意思发生了拓展,形容蔬菜、水果、花卉等鲜美娇嫩。这很容易理解:“水”在这里表示水分,水分多了,植物自然就鲜嫩;“灵”表示鲜活、有灵气、生机勃勃,而不是蔫蔫的、枯萎的、干瘪的。“水灵”同样可以用于人,形容人鲜活、娇美、漂亮、有精神、有活力,而不是垂头丧气、老气横秋的样子。

“水灵灵地×××”,则为这个词语创造了新的用法。它源自一位韩国女子组合成员在采访中的发言,她在展示合照时表示:“我就这么水灵灵地在中间,周围都是可怕的姐姐。”这句话经过传播、二创,被拿来形容自己或者他人年轻、有活力的状态。再后来就是万物都可以“水灵灵”了,带有一种调侃和幽默的意味,比如这篇文章“水灵灵地出炉”了。

2024年就这么水灵灵地过去了,2025年就这么水灵灵地来了,希望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都能把日子过得水灵灵。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

编辑:胡利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