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爱开玩笑,我觉得受到冒犯,是我太敏感了吗?”“在地铁上,有人用手机拍照,虽然不是专门拍我,但我觉得非常不舒服。”“如何教育孩子在校园里保护自己的身体和隐私不受侵扰?”我们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与他人产生交集,很多人都会有心理敏感时刻。那么,青少年该怎样看待人的敏感性?
心理学认为,敏感是自我的重要构成,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机制。敏感提醒人与人之间存在某种边界,过度的敏感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认识敏感,完善自我,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敏感性是生命体的日常处境
进化生物学已经证明,在上百种非人类物种中,个体之间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性、灵活性或敏感性存在差异。文化人类学则认为,个体从原有状态脱离出去,到进入新的稳定状态,存在一个阈限阶段。每个生命体就像一个小囊泡(心理学家常用囊泡比喻来描述心理边界),为了能够对外有所感知,必须向外敞开。然而,如果敞开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就会变得过分敏感,甚至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
德国哲学家斯文娅·弗拉斯珀勒认为,敏感性是一切生命体都会有的处境。面对敏感性,个体可能退回到原来的熟悉环境,或者在尝试重新理解自我与环境。
在斯文娅·弗拉斯珀勒看来,韧性是敏感性的姐妹,两者相互牵制才能避免敏感性走向极端。所谓韧性,是指生命体受到外部干扰变形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特性。如同小囊泡的保护“外皮”,可以抑制和过滤外部刺激,使其内部保持安全。韧性就是“外皮”在外部不断刺激小囊泡表面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人在本质上是脆弱的,敏感性使我们成为人。
在敏感中保持清醒是成长的必修课
斯文娅·弗拉斯珀勒表示,敏感性是由身体敏感性、心理敏感性、道德敏感性和审美敏感性这四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维度构成。审美的敏感性是当代青少年最突出的一种敏感性表现。
例如,在学校体育艺术节,常见一些孩子不喜欢排练那种整齐划一的活动,而是偏好三两好友富有创意的活动设计,崇尚个性化的展现方式。在家庭生活中,不满意父母的房间布置方式,而是倾向于自己设计卧室空间。
美国网红“甲亢哥”中国行期间,听到歌曲《阳光彩虹小白马》中的歌词:“你是内个内个、内内……阳光彩虹小白马”。“内个”是“negro(黑人)”的谐音,“甲亢哥”作为非裔人士,并没有敏感、生气,反而与粉丝一起唱起来。
青少年身体的敏感性也越来越凸显,应坚决捍卫个人身体与隐私不受外界侵扰。
在敏感中保持清醒非常重要。在餐桌礼仪、卫生习惯等与人相处的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应学会控制自身情绪、内在冲动,尊重与体贴他人。如果认识到某些话是不礼貌的,甚至冒犯他人的,就要避免使用这些话语。敏锐地感受自身和他人的需求,了解人际交往的边界,学会把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诉求分开。在共情的同时,学会做个“明智的观察者”。
需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适当距离
家长和老师应教育青少年,“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学会怎样对待别人”。在尽可能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学会照顾自身利益。
社会不是慈母,不会一直娇惯具有过度敏感倾向的“敏感小宝宝”。青少年应学会从一次次“敏感危机”当中成长起来,知道如何武装自己,学会抵御外部变化,成长为更有韧性的自我。在生活中锻炼韧性,从中汲取成长的力量。面对人际交往的不适应时,不要为此伤感,而是要想解决办法。
青少年还应学会对他人的命运产生共鸣,学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良朋益友的影响中助力自身的成长。同时,也别忘了保持人与人之间的适当距离。用理解代替隔阂,用温暖带来安全。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