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知名博主毕导发布了科普视频《蚕豆味居然等于脚臭味?看完更爱吃了……》,对坊间流传的说法“蚕豆有股脚臭味”进行了科学解读,指出蚕豆中含有导致脚臭的异戊(wù)酸,因此“蚕豆有股脚臭味”这个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不过,香还是臭这件事其实还和含量有关,异戊酸高度稀释后有甜润的果香,化学真神奇。
言归正传,“逻辑放大镜”专栏要讨论的,还是这个视频涉及的推理。
科学中的推理
首先是正经科普中涉及科学研究的推理。
在视频里,毕导先介绍了脚臭中异戊酸成分的发现。1990年,日本科研人员邀请了5位脚超臭的人和5位脚不臭的人,让他们剧烈运动30分钟后,提取他们袜子上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脚臭的人袜子上含有大量异戊酸,脚不臭的人袜子上则没有这种成分,从而锁定了脚臭之源就是异戊酸。
上述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预先设置了脚臭的人和脚不臭的人作为对照组,之后通过实验发现,两组实验对象袜子味道成分的显著差异,进而锁定异戊酸是脚臭之源。
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实验的结论往往还需大量后续的验证,才能真正立住脚。毕导的视频还专门设置了这一环节。他买了一瓶浓度99%的异戊酸,让周围的小伙伴们闻了一圈,确证异戊酸真是酸爽的脚臭味。
那么,蚕豆味和脚臭味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毕导发现,2024年,德国科研人员从蚕豆中鉴定出了7种最重要的气味分子,其中排第一位的恰恰是异戊酸。时隔30多年,两项研究成果遥相呼应,恰恰说明“蚕豆有股脚臭味”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项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前面提到,异戊酸的量是个很关键的指标,尽管浓烈异戊酸有股脚臭味,稀释的异戊酸却有香气。那么,大概是多少浓度时会让人觉得是香的?什么时候才觉得是臭的?臭袜子中的异戊酸含量和蚕豆提取物的异戊酸含量是否是一个量级?另外,炒蚕豆的过程中,随着添加物和温度的变化,是否又增加了新的化学反应?如此等等。
日常生活的推理
严肃的科学推理介绍完之后,毕导不忘幽默一把——“‘蚕豆闻着像脚臭’这个说法其实不严谨,蚕豆味就是脚臭味,脚臭味就是蚕豆味。爱吃炒蚕豆就是爱吃炒脚臭。”
此时的弹幕也非常活跃,其中也有不少从逻辑学角度评论的,有人说:“哇,还是充要条件”,有人说:“逻辑错误”,有人说:“偷换概念”,有人说:“逻辑学魅力时刻(bushi)”……
既然这么多观众从毕导的话中读出了逻辑,那我们也不妨拿起逻辑放大镜,仔细来瞧上一瞧。
第一步,来看(1)蚕豆味就是脚臭味,(2)脚臭味就是蚕豆味。如果(1)和(2)表达的都是事实,那两句话背后的确包含着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评论中说的充要条件。不过,正如视频中提到的,脚臭中除了包含异戊酸,还有同样酸爽的丙酸、壬酸、辛酸、癸酸、甲硫醇等,它们共同形成了脚臭;而蚕豆中也鉴定出了7种最重要的气味分子,异戊酸只是其中之一。除非蚕豆中的重要气味分子和臭袜子味中的其他成分也是相同的,且含量比例也是一致,否则,(1)和(2)并不严格成立。更严谨的说法是:蚕豆味和脚臭味中含有共同的重要成分——异戊酸。
不过,如果抓大放小,不那么较真儿,也许我们可以暂时先预设“脚臭味约等于蚕豆味”,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是否可以推出(3)爱吃炒蚕豆就是爱吃炒脚臭?
答案仍旧是不能。
这就不得不提到弹幕中出现的“偷换概念”了。的确,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关于味道的偷换概念。讨论美食时,我们有时候会用到色香味俱全这样的评价,其中的“味”是指用舌头品尝的味道,而“香”对应的才是视频中主要讨论的涉及嗅觉的味道。
人们喜爱吃某一种食物,往往不只关注嗅觉的味道,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尝出的味道。而从“脚臭味(约)等于蚕豆味”到“爱吃炒蚕豆就是爱吃炒脚臭”,其实暗藏着从嗅觉到味觉的转换,其中的逻辑链可并没有那么畅通。
想来毕导在严肃的科普之余,最后只是想和大家幽默一下,通过夸张的“推理”,让大家对蚕豆和脚臭的关联印象深刻。那我们也不妨在严肃的逻辑讨论之余,跟着毕导一起幽默一下,蚕豆味和脚臭味的确有着很大的共同点哦,你记住了吗?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