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星辰和众生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郑永春
  • 2025-05-16 09:28

1925年5月,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馆——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天文馆建成并向公众开放。该馆的天象厅直径10米,使用了第一台蔡司M I型天象仪,这台仪器可以投影出4500颗恒星。

通过天象仪,人们在穹顶上看到了各种天象,仿佛繁星落入人间,人类开启了遨游太空的奇妙之旅。

营造假天,探索真知——我们坐在椅子上,就能畅享宇宙,遨游星海,这是之前的人类所没有的体验。

人类一直热爱仰望星空

霍金曾说,永远记住,你并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拥有整个星空。

在天文馆出现前,各大文明长期仰望星空,把几千颗肉眼可见的星星描绘在星图上,结合想象进行艺术创作。他们把夜空中相对位置固定不变的叫恒星,把恒星连线组成的图案命名为星座,那些在恒星背景间穿梭的星星称为行星,那些带着尾巴、时隐时现的叫彗星。

然而,我们一直不知道,这些星星与我们的距离是远近不同的,甚至曾错误地认为它们都住在同一个球面上,这个球就叫天球。很遗憾,人类的肉眼没有分辨远近的能力。

观测天象曾是特权

天文馆和天象仪带给我们的震撼,让天文天象从皇家特权,变成了普通人也能享有的娱乐和学习方式。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在古代观测天象,特别是借助仪器来观测天象、窥视宇宙的奥秘,基本上都是皇家和贵族的特权。在中国古代叫钦天监,也叫司天监,它专门培养天文人才。

夜观天象,以察人事。钦天监每天向皇帝报告昨日观测到的天文现象,并加以解读,联系人间的各种事物,成为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古代皇帝叫天子,遵从上天旨意来治理国家。皇帝下圣旨的开头一句便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天文馆让我们意识到,星空离我们并不遥远。“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此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凡是不知道的,都是“天知道”;凡是做了坏事的,都要“遭天谴”。“天”无所不知,又无所不管。

在西方,情况也大致如此。古希腊的天文学家们,如托勒密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用于占星、预测等,普通民众很难接触到这些知识。中世纪时期,教会更是垄断了对天文知识的解释权,天文观测和研究大多在修道院等宗教场所进行,普通百姓只能仰望星空而不得其解。

天文学成为大众文化

天文馆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它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天上的星辰和地上的普通人。它让天文知识不再高不可攀,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它让孩子们可以从小就接触宇宙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它让成年人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喧嚣,沉浸在这片浩瀚的星空之中,思考人生的哲理;

它让老年人可以回忆起那些仰望星空的童年时光,感慨时光的流逝。

天文馆让天文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大众文化,一种可以跨越年龄、性别、阶层的文化。

亲爱的青少年朋友,当你们走进天文馆,仰望星空,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在这里,一扇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门被打开,你们将拥有更宏大的世界观,也就是宇宙观。它让你们明白,地球只是宇宙中一个暗淡的蓝色小点,而地球之外,有着无边无际的更大世界,甚至时间和空间、物质和能量都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这种认知会深刻地影响你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你们拥有更大的人类责任感,更加谦卑地对待自然。所以,天文学对大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你们勇敢探索宇宙的奥秘,从中汲取智慧,成长为豁达、开朗,同时又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少年。

天文馆成为重要科普场所

曾经,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馆的诞生,改变了我们与宇宙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

如今,世界各地的天文馆越来越多,它们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从最初的简单投影,到现在可以模拟出逼真的宇宙场景;从只能展示常见的天象,到可以带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过去,飞向未来,探索宇宙的边界。天文馆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科普场所,一个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亲近科学、亲近宇宙、开展科学教育的地方。

天文馆只是我们探索宇宙的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它让我们有了勇气,去面对浩瀚无垠的星空;它让我们有了信心,去追寻未知的真理。

(作者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深圳科学技术馆馆长)

编辑:胡利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