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研学:打开认知世界的“另一扇窗”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李峥嵘
  • 2025-05-18 09:05

今年的“五一”假期,不少青少年没有涌向热门景点,而是去了相对冷门的工厂。实际上,近些年来工业研学热悄然兴起,不少学校和家长会选择节假日带孩子去开放研学活动的工厂参观、学习。工业研学热潮的背后,是教育形态从“知识灌输”向“场景化学习”的深刻转变。

认知具象的实践场域

当青少年在航空工厂目睹飞机组装流程后,开始憧憬成为飞行员时,这一转变便不再只是兴趣的萌发,而是认知边界的突破——书本上的力学公式与钢铁机翼的物理形态完成了具象意义联结。

在炼钢工业文化园,青少年通过观察转底炉将冶金尘泥转化为资源的过程,不仅理解了循环经济的概念,更在视觉、触觉的多维刺激中,建立起“科技赋能生态”的立体认知框架。

在各种各样的工厂,青少年通过操作模拟设备,亲身体验生产的工艺细节,国家工业化进程由此转化为鲜活的生活体验。

正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青少年正处于形式运算思维形成期,需要具体经验支撑逻辑推理,而工厂流水线、机械臂运作的直观展示,恰好填补了抽象概念与具象现实之间的鸿沟。

种下职业启蒙的种子

工业研学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其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时空限制。当青少年在汽车工厂目睹机械臂精准焊接时,“工程师”不再是一个模糊的称谓,而是鲜明的职业图景。

这种早期职业启蒙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勤奋感培养”阶段高度契合——通过接触真实工作场景,青少年得以在“我能做什么”的探索中建立初步职业认同,进而激发学习内驱力。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自我同一性的构建。青少年正处于身份认同的关键期,学业压力与社交困惑常导致自我价值感波动。而在工业研学中,不仅“创新发展”“实业报国”成为可感知的实物,而且通过协作组装机械臂、设计遥控小车等任务,还能重新定位自我价值,缓解青春期认同危机。

沉浸式培养社会性

工业研学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天然训练场。在手工体验环节,学生需要协作完成机械模型组装,这一过程暗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同伴间的观点碰撞与技术互助,使个体能力在集体智慧中得到跃升。而研学中“孩子不停提问”的现象,则印证了研学环境对社交主动性的激发——陌生场景消解了日常社交惯性,刺激学生突破舒适区,锻炼沟通技巧与同理心。

从心理健康维度上看,这类活动更发挥着“压力缓冲阀”的作用。心理研究发现,通过参与社会集体活动有助于重建健康的情感联结。当学生在工厂共同动手、分享劳动成果时,能获得正向反馈,补偿学校和家庭支持系统的不足,获得替代性情感满足。正如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所说:“真正的快乐,来自全身心地投入一件事。”在工业研学的团队活动中,学生们正可以收获这样的快乐与成长。

同时,工业研学的深层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对技术伦理与生态责任的启蒙。学生们不但能看到科技的伟力,还能看到环保实践,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植入认知体系。这种辩证思维的培养,正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后习俗水平”教育的雏形——当学生意识到工业文明的双刃剑效应时,批判性思维与责任意识便同步生长。

收获扎根现实的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当机床成为生动的教具,这种扎根现实的体验,才是给假期最好的礼物。说到底,教育不是往脑袋里灌知识,而是点燃眼里的光。

正如皮亚杰所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车间里找到梦想、在操作台上触摸未来,当车间里的钢铁轰鸣与教室内的书声琅琅共振,当机械臂的精准轨迹与青少年的思维图谱交织,这种跨越学科与场域的学习“革命”,正在为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书写新的可能。

(作者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教育科普作家)

编辑:胡利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