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科学探索积极搭台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李云鹏 高红梅
  • 2025-07-04 10:52

校长论坛

“哇!抢到球了,控制好球,向左避开,向右转弯!”紧张刺激的场面在遥控游艇模型水上足球赛的比赛现场不断上演,只见小选手们三人为一队,娴熟地操控着遥控模型拦截、运球、射门……

5月17日,“运河扬帆载梦远航”——2025年通州区中小学生航海模型竞赛在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中学举行。张家湾中学(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农村公立完全中学,于1956年建校。学校构建起科学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融合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科学教育活动、开发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

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科技小组撰写的论文《关于治理萧太后河水域环境问题的建言》《关于在个别街道建立“纳凉小屋”的建议》就是出自生物课堂、信息技术课堂,这些课题获得了北京市建言献策一等奖。

学校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建立了手拉手合作机制,在开展美术、科学教育等方面建立了协作关系,以便及时了解前沿科技成果,并融入学科教学。

作为区级资源单位,学校承担了通州区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服务工作。完成教学任务120节,参与学生2900人次,开发了“调光灯”“红外对射报警器”“温控风扇”等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促进了本地区科学教育的发展。

学校建立了航模主题科学教育实验室,构建和开发了航模校本课程,通过课堂授课和社团活动的形式,为全体同学普及航空航模知识,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航空技术知识热情。

开设自主创意探索类选修课程。针对学生的需求和课程整合的需要,学校不断研发、完善自主创意探索类选修课程,如“趣味化学实验”“承重结构分析及制作”“趣味物理实验”等。

整合科技教育资源

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还坚持科学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科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确立了科学教育社会实践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定期开展社会实践,进行科学教育。目前,学校已与中国科技馆、北京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单位,建立了科学教育社会实践点。

学校还组织开展“我的校园我做主”校园文创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融合跨学科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文创设计的基本流程,理解“功能与审美统一”的设计原则,提升视觉传达、立体造型、材料应用等能力。活动融合历史、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如漕运文化、校史故事、校训精神等。

通过文创活动增强学生对校园的认同感,通过设计实践“让校园文化可触摸、可传播”,搭建“艺术服务生活”的桥梁,感受美术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

落脚学生成长价值

学校把科学教育的触角伸到家庭、社区。组织学生开展“节能减排”“家庭收入与支出”调查与研究等活动,学生们收获颇多,得到家长的好评。

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出校门接触了解社会科技发展的舞台,学校已将社会实践作为课程贯穿于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化科技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多领域、多类型资源,深入推进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主题项目式课程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从田间地头的“微型实验室”到充满创意的“乡土科创课堂”,学校的科学教育从来不是追逐潮流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乡土、面向未来的“种子工程”。

当孩子们用传感器监测稻田墒情,用3D打印设计农具模型,用编程让家乡非遗“活”起来,用美术特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元素,科学教育的价值早已不止于知识传授。

(作者李云鹏系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中学校长,高红梅系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中学政教副主任)

编辑:胡利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