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3日,联合国大会以169票赞成的表决结果,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马日”。这一决议旨在提高公众对马及马业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并鼓励采取切实行动支持马业、保护马文化遗产。
马,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甲骨文里就有“马”字,描绘出了马的关键特征:大眼睛、长鬃毛,四只蹄子,还有一条长尾巴。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楷书的“馬”。汉字简化时,人们又把它写成了现在的“马”,最明显的变化是代表蹄子的四个点连成了一条线,这样只需要一笔就可以完成了。
马在古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人很早就开始驯化野马,为人服务了。对于古人来说,马是一种“高端”的交通工具,不是普通人可以拥有的。
传说,周穆王曾经驾着八匹骏马,周游天下,到瑶池见到了西王母。西王母特地设宴款待他。唐代诗人李商隐写道:“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周穆王这八匹骏马在《穆天子传》中是按照毛色命名的:“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liú)、绿耳。”
《拾遗记》中则是按速度命名的,非常霸气:八骏,一名“绝地”,足不践土,可腾空飞驰;二名“翻羽”,行越飞禽,比飞鸟还快;三名“奔霄”,夜行万里,无惧黑暗;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与太阳竞速;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光芒四射;六名“超光”,一形十影,跑出残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仙气缭绕;八名“挟翼”,身有肉翅,翱翔九天。
在古代,马与战争密不可分,好马就等于强大的战斗力。木兰从军之前,先添置马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辛弃疾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成吉思汗的骑兵骁勇善战,所向披靡,被称为“蒙古旋风”。
名马历来受到人们的追捧。三国时期,吕布的坐骑“赤兔”,可以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刘备的坐骑“的(dì)卢”也是一匹名马,奔跑的速度飞快,曾经背负刘备跳过宽数丈的檀溪,从而摆脱了追兵,救了刘备一命。唐太宗李世民先后骑过六匹战马征战沙场,他让画家阎立本和建筑家阎立德把这六匹马用浮雕刻在昭陵北面两侧祭坛的石头上,希望在自己死后,心爱的战马也能常伴左右。这就是著名的“昭陵六骏”。可惜的是,六骏命运多舛,其中两骏被盗,流失海外,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另外四骏也曾被打碎,目前经过修复,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唐玄宗李隆基也有一匹心爱的白马,在夜色中毛色显得明亮异常,故名“照夜白”,绘画大师韩干专门为其画像,画中照夜白鬃毛飞起,昂首嘶鸣,桀骜不驯。这幅《照夜白图》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古人创造了很多和马有关的汉字,比如“昭陵六骏”这个“骏”字,就是好马的意思。人出众为“俊”,马出众为“骏”。“骁勇善战”的“骁”也是好马的意思。不好的马被称为“驽马”“劣马”。“劣”拆开就是“少”“力”,没有力气,跑不快。“骄”是六尺高的马,引申为雄壮、强烈等,比如“骄阳似火”。“驹”是幼马、少壮的马;“骊”是纯黑色的马;“驳”表示马色不纯。
还有一些带“马”的字,描述了与马有关的动作,比如“驯”表示驯马;“骑”表示骑马;“驮”表示用马驮着货物;“驾”表示把车套在马上;“驭”表示用手操控马匹;“驶”表示马快跑;“驱”表示用鞭子赶马,让马快跑;“闯”表示马冲出门;“驻”表示马停下,等等。
在传统文化里,马代表昂扬的精神,“一马当先”“马到成功”“万马奔腾”无不表达出人们对马的偏爱。唐代诗人李贺专门写下一组《马诗》,包括23首五言绝句,其中第五首广为流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