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投降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李 英
  • 2025-08-15 10:46

8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广播《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不妨对“投降”二字的来历深入探寻一番。

先了解一下“降”字的起源。它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左边像是登山的脚窝、台阶;右边像是两只向下的脚丫,合起来就组成了一幅画面:一个人正从山上往下走。

金文字形变化不大。到了小篆里,脚窝或台阶被写成了“阜(fù)”,两只脚变形成了“夅(jiànɡ)”。隶书中,“阜”有点儿像个耳朵。在此基础上,字形演变成了现在的“降(jiànɡ)”字。

“降”的左侧是“阝”,俗称“双耳旁”,有时在字的左边,有时在字的右边。其实它和耳朵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当“阝”在左边时,它是“阜”的变形,组成的汉字一般与大山、台阶、高度落差有关,比如“陡峭”的“陡”、“险峻”的“险”、“台阶”的“阶”、“陨石”的“陨”等。当“阝”在右边时,它是“邑(yì)”的变形,本义是聚居区,组成的汉字一般和聚居地、地名有关,比如“都市”的“都”、“城邦”的“邦”、“城郭”的“郭”、“邻居”的“邻”等。

“降”是一步一步从山上下来,有一个字和它的意思正好相反,那就是——“陟(zhì)”。左边同样是“阜”,右边是“步”,也是两只脚丫,但是朝上,它表示一步一步往山上走。

“降”是从高处走下来,由此引申为落下,比如“下降”“降落”。雨从天上落下来,所以叫“降雨”。暮秋时节,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为霜,所以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霜降”。

《汉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西汉初年有一位名将叫周亚夫。他领兵出征,去平定叛乱。他采用了赵涉的计谋,绕道进军洛阳,突然出现在叛军面前,犹如从天而下。叛军措手不及,只能落荒而逃。成语“从天而降”便来自这个故事。

“降”由落下引申为使落下、使降低,比如“降级”就是使级别降低;“降职”就是使职位降低;“降价”就是使价格降低。有个成语叫“降本增效”,就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降”由落下还引申为诞生、出世,比如“降生”。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写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他希望上天能够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于一定规格,让更多的人才降生。

上天赋予我们某些东西,也叫“降”。它可以“降福”,可以“降祸”,还可以“降罪”。“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里的“降”也是赐予、给予的意思。上天要把重任降在这个人身上,就会给他设置一系列考验。

投降和下降有什么关系呢?大家想一想,“降”是从高处往下走,这个人的位置变低了。投降的时候,是不是要低下头、弯曲着身体?“降”由此引申为归顺、屈服。

“投降”中的“投”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字左边是“手”,右边的“殳(shū)”是一种兵器,合起来表示用手投掷兵器。本义就是投掷,比如“投篮”。引申为放进去、送进去,比如“投资”“投票”。也引申为加入、参加、找过去,比如“投身”“投军”“弃暗投明”。“投降”的“投”其实就是走向的意思:放下武器,向战胜方走过去,表示自己屈服了,不再反抗了。“投降”是被迫的,“投诚”则是主动的。

80年前的今天,《大公报》头版用特大字号报道:“日本投降矣!”从1931年到1945年,14年的不屈不挠、向死而生,中华民族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那些饱含血泪的烽火岁月,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我们岂能遗忘!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

编辑:胡利娟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