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抗战烽火中的好发明——战法与武器》,脑海里不时浮现出年少时看过的红色经典电影《地雷战》《地道战》中的场景,感觉就像是上了一堂创新发明课。这里想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书中有关“地雷战”的创意解析。
先来看河北新乐当年的“爆破英雄”李混子设计的一款“化学引爆地雷”。为收拾日军工兵,这个天才少年故意造了个“易取”的地雷,诱使日军工兵上前拆除。这颗地雷内部藏有一瓶小硫酸,外部则用细铁丝固定引信装置。工兵拿起雷只要稍一晃动,就会使硫酸洒出,腐蚀铁丝。随即弹簧使铜片接触,引信由此接通,地雷爆炸。
从发明创造的角度看,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改变了引爆的逻辑条件:从物理触发转为化学腐蚀,这就实现了延时爆炸的功能。
几乎与此同时,山东海阳的“爆破英雄”赵守富借鉴中国古代水流计时技术,在地雷设计中引入滴漏计时原理,研发出一种延时引爆装置,竟能在预定时间内引爆地雷。
抗战中,军民们还发展出了简易版的“空中跳雷”:在地雷底部装一块木托,再放置少量抛射药。当敌人踩中地雷时,引信点燃抛射药,雷体便腾空而起,而引信在延迟片刻后引爆主装药,使得地雷恰好在空中爆炸,瞬间化作无数弹片,给敌人造成更大的杀伤力。
跳雷的这种延时设计不仅提升了爆炸效率,而且还催生了更多延时装置的开发与应用。如有一种被称为“仙人脱衣牌”的地雷,通过设置双层壳体与内藏击针,诱使敌人拆解地雷,触发爆炸。《地雷战》中就有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境:民兵利用上述结构特别的地雷进行“反追踪”,把挖了地雷带回去研究的鬼子炸得粉碎。
瞧,智斗练的可都是些“技术活”。在该书作者看来,“地雷战”本身就是一场在泥土中生长出的技术革命。这种从实用中产生的发明之道,早已超越战争本身,成为一种可迁移的创新思想,值得我们反复体会与借鉴。其所展现的战术上的精巧,实际上也可看作是一种可迁移的系统工程思维。这种思维在今天依然活跃于各行各业,并已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例如,现代工业控制中广泛使用的延时装置,本质上就是控制系统中的“引信”机制:通过物理或电子手段,控制一个信号、动作或事件的延迟触发。这让我们看到,发明的路径在迁移中生长,技术的逻辑也在时代中延展。
这本书内涵丰富,它还介绍了抗战时期华北群众在地道挖掘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利用光学反射原理,将阳光引入地道;著名的白洋淀雁翎队如何创造性地将大抬杆转化为战斗武器,极大地增强了水上作战的火力支援;八路军军工专家刘鼎如何组织群众从敌占区拆毁铁轨,设计定型掷弹筒炮弹,奇迹般地解决了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