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华秋实,大地再次铺开丰收的画卷。“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研究的“东方魔稻”也给秋天的田园镀上了厚重的金黄色。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为纪念袁隆平院士,本报特约请熟悉他的两位作家撰文,回忆与他交往的趣事,还原一位科学巨匠最本真的温度与情怀。
==============================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我国首次颁发这一奖项。
我有幸面对面采访了袁隆平与其同事,听他们讲述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超级稻的艰辛研究历程,领略袁隆平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后来,为撰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丛书之《袁隆平传》,我多次前往湖南长沙对袁隆平进行了专访。其中一些采访内容和情节犹在眼前,难以忘怀。
2001年5月,袁隆平接受了我长达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我对他说:“您是大专家,又是院士,要经常接待各界人士甚至外宾。但您穿着上并不讲究啊!”他笑着回答:“我是杂交水稻专家,时刻得下田,如果穿西装干活,会贻笑大方。我的形象就是典型的劳动人民形象。”
另一次记忆深刻的是2001年7月的一天晚上,我和新华社记者坐在袁隆平家的小院中,进行拉家常式的采访。仰望星空,我说道:“我们想找找以您名字命名的那颗小行星在哪里。”
“袁隆平星”于1999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命名仪式。这颗小行星发现于1996年9月18日,当时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国际性永久编号为(8117)。暂定编号中的SD正好是水稻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缩写。
袁隆平笑道:“肉眼是看不到那颗小行星的。紫金山天文台要我去看这颗小行星,但我没时间去。这颗星很大,直径有1万多米。小行星麻烦呀,会闯祸的。如果直径1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比几亿吨级的氢弹还厉害。但我的那颗星是循规蹈矩的,不会坏事。”
我们又继续追问袁隆平,天上有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地上到处有他的画像,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他是否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袁隆平告诉我们:“没有,绝对没有。主要原因是我现在还童心未泯。我比较随性率真,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我受父亲的影响,他算文化人,不摆架子,对普通人像对待朋友一样。”那天晚上,围绕科技、教育及人生中的一些问题,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其间笑声不断。
在采访中,我们还知晓了袁隆平很多鲜为人知的爱好和故事。袁隆平多才多艺,研究之余,他会拉拉小提琴,跳跳踢踏舞,骑摩托车或开车到试验田转转。他风趣幽默,有一次进实验室,他指着随后的研究生对我说:“他们不仅是博士后,还是‘院士后’,是杂交水稻研究发展的希望。”(因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故称随后的人为“院士后”。)这使在场的人忍俊不禁。
值“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我联想到古代希腊神话中的炼金术士穆林,他的绝技是“点石成金”,但那毕竟是神话。袁隆平才是真正的“点金”之人,他用科学技术的“神笔”让中国人远离了饥饿,造福了全世界。而那句“吃饭不忘袁隆平”的朴实语言,正是人民群众感激之情和崇敬之情的体现。
(作者系《中国高新科技》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