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时报记者 杨宇航
金秋十月,尼洋河畔叠翠流金。日前,以“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5年“科普援藏”活动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举办。
在为期5天的密集行程中,由科技部组织,上海、重庆、广东广州、四川成都等多地科技部门及科研院所近40名专家组成援藏团队。他们深入林芝市巴宜区、米林市、工布江达县的学校、社区、乡村乃至寺庙,开展了一场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内容精准的科普活动,将创新的活力和科学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的广袤大地。
化繁为简,让科普既有趣又易懂
“哇,水真的听话了!”在米林市丹娘乡小学的教室里,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在上海科技馆老师表演的《听话的水》科普剧中,水流仿佛被施了魔法般随指令变化。隔壁教室,广东科学中心带来的《魔力数学》科普秀,则通过一个个不可思议的数学游戏,让抽象的公式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奇妙体验。面对四、五年级的学生,重庆自然博物馆科普老师李小英以“传承科学家精神,做强国追梦人”为主题,用生动的故事点燃学子们的科学梦想;吴金奉老师则带领孩子们在《石与水的碰撞》实验课程中,亲手探索自然奥秘。
科普的触角跨越了校园围墙。在巴宜区尼池社区,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和重庆市人民医院的专家们联合义诊,吸引了众多居民。“医生讲得很清楚,让我知道了平时该怎么注意保护身体。”前来咨询的藏族老阿妈卓嘎满意地说。活动创新性地延伸至喇嘛岭寺,僧众们专注聆听了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专家关于肾脏疾病预防与中毒急救的讲座。“科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帮助。”一位僧人表示,现代健康理念与传统文化在此和谐交融。从校园到社区,再到宗教场所,一张“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科普网络在林芝高效铺开。
公益捐赠,助力基层科普能力建设
“我们希望传播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在米林市举行的科普工作交流会上,来自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专家道出了此行更深层次的目标。
持续的科普物资捐赠为科普能力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在丹娘乡小学、巴宜区小学、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等地,各援助单位累计捐赠100余万元科普资金、图书和实验器材。“这些科普设备就像及时雨,能极大改善我们的教学条件,让孩子们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丹娘乡小学教师格桑曲珍感激地说。
智力援藏的步伐同样扎实。专家团队深入西藏藏麝农牧开发有限公司,为特色养殖产业把脉问诊;走进西藏自治区水风光储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调研能源科技前沿,交流管理经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为我们解决技术难题、规划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西藏藏麝农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在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专家们调研“团结颂”主题教育展览馆,将科普服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强化了服务边疆的使命担当。这种“硬件+软件”“输血+造血”的综合模式,正持续激活高原科普与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放飞梦想,坚定科学发展之路
“我以后也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用科技让家乡变得更美好。”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扎西,在听完《为什么要学科学》讲座后,眼中闪烁着光芒。
专家的倾情付出与青少年的热切回应,交织成科普援藏最动人的画面。在巴宜区小学,重庆文理学院专家讲述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智慧的自豪之情;在广州大学刘翠红教授《光电技术与人类文明》的课堂上,学生们对科技改变世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情谊在互动中加深,共识在交流中凝聚。从巴宜区到米林市,再到工布江达县的唐丁村,无论是心血管健康讲座后农牧民们的踊跃提问,还是义诊台前专家耐心细致地解答,都让科学的温度直达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