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副校长说
我理解的科学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科学教育的“加法”是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设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与探求欲,能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容。基于此,我们梳理开发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发明校本课程,同步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创新能力,通过社团、研学活动和科普活动扩大创新人才视野。
设计创新校本课程与评价标准
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系统化的课程支撑。我们指导学校开设了《创新发明能力培养》《工程能力》《思维与思维习惯养成课程》等校本课程,形成了覆盖创新能力、工程实践与思维养成的课程集群。
为实现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与精准选拔,我们指导学校制定了明确的选拔标准——能掌握创新发明知识结构、提出“为什么”“不方便”并形成创意发明方案的学生可界定为“创新人才”。能提出200项以上“为什么”“不方便”,且形成30项以上创意发明方案的学生,则可以被界定为“创新型拔尖人才”。这一标准让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有了可量化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学校基于学生兴趣成立创新发明、机器人、无人机、编程等科技社团,为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两步走”培养教师创新能力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其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只有培养老师的创新能力,才能间接地提升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为此,我们选择《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规范》作为培养科技辅导员和科学类老师创新能力的内容与标准,同时面向所有教师,分两个阶段开展创新能力与创新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第一阶段重点“培养老师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是同步培训。“同步培训”是一种师生共同接受创新能力培训的模式。教师通过参与和观察一堂“发明创造教育示范课”的教学全过程,增强自身教学能力、直观积累一线教学经验,从而快速建立信心、进入角色。
第二阶段聚焦“创新能力与学科专业的融合”。我们从三个维度发力,指导教师形成可落地的创新教学案例:一是建立科学认知,通过阐释科学本质、科学思维与探究步骤,引导教师将教学重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二是学科融合,指导教师基于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构建清晰的科学探索过程,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创新实践并产出新成果;三是案例深化,通过剖析优秀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创新素养与能力,最终将创新教育有效融入各自的学科教学实践中。
开展创新方法类科普讲座
科普是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我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学校提供多维度科普支持:一是主动开展创新发明类科普讲座;二是积极引进优质科普师资;三是指导学校开展高质量科普活动。考虑到学校教学时间有限,建议学校主选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科普课程,提升科普教育质量,助力学生提升创新能力。
当然,创新教育推进过程中也面临挑战。部分教师对创新教育认识不足,认为增加了工作量。这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方针政策宣讲,制定教师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标准,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我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所做的工作仅是学校科学教育的一个支点。科学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更多领域的专家从不同专业视角参与进来,共同为学生搭建创新成长的平台。
(作者系山东省日照市高新区实验小学科学副校长、山东发明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