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是科技发展的内生需求和自然规律,开放信任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中国始终是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坚定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合作,才能让科技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值此中国科协2025“开放合作月”之际,我们特别策划《科学无界,命运与共——中国科学家的全球担当》系列专题,回顾中国科学家携手国际同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实践。
在全球南方国家寻求经济自主与发展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非洲国家振兴的关键障碍。面对复杂的地形条件、恶劣的气候环境与国际资本的低意愿,坦赞铁路——这条由中国援建、贯通东非的交通大动脉应运而生,成为南南合作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工程奇迹之一。
应非洲之需,筑自由之路
20世纪60年代,坦桑尼亚与赞比亚相继独立,亟需打破殖民时期遗留的交通壁垒与经济依附。赞比亚作为世界主要铜矿生产国之一,原有出口路径极易受地缘政治牵制,建设一条通往印度洋岸的铁路,成为两国共同的战略诉求。
在西方多国拒绝援建之后,中国毅然承接这一艰巨任务。1967年9月,中、坦、赞三国在北京签署协定;1970年10月,铁路正式动工。来自中国的数万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远渡重洋,与当地劳动者共同投身这项浩大工程。

坦赞铁路全长1860.5公里,东起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西至赞比亚卡皮里姆波希,一路穿越东非大裂谷、高山深谷、沼泽雨林和无人荒原,其建设工程极具挑战。在高温炎热、茅草遍野、野兽出没的环境中,中坦赞三国劳动者共同奋战。1975年6月7日,最后一根钢轨铺设完成,铁路全线贯通。
树合作之范,铸友谊丰碑
1976年7月14日,坦赞铁路正式移交运营,迅速成为赞比亚铜矿出口的核心通道,一度承担了其80%以上的矿产出口运输任务,也被用于农产品、工业品贸易和人民生活的往来。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运输安全,更催生了沿线城镇的兴起、农业垦殖与就业机遇,被誉为贯穿非洲腹地的“经济生命线”,见证着中非合作与发展的坚实足迹。

坦赞铁路不仅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对外援助项目,也是全球南南合作的里程碑。它首次以平等互利、不附加条件的方式,有力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联通,为此后的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项目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在建设过程中,中方还为非洲培养了大量的铁路技术与管理人才,众多当地青年由此成长为推动国家交通发展的骨干力量。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坦赞铁路依然穿行在东非的原野与山谷之间,持续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注入活力。它被非洲人民称为“自由之路”“友谊之路”,成为中非关系的精神象征。坦赞铁路证明:真正的合作,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共筑;不在于话语,而在于行动。它不仅是铺展于东非大地的一条钢铁脉络,更是一座架于中非人民心中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