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是科技发展的内生需求和自然规律,开放信任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中国始终是国际科技开放合作的坚定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深化合作,才能让科技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科技为舟载天下,人文作楫济未来。值此中国科协2025“开放合作月”之际,我们特别策划《科学无界,命运与共——中国科学家的全球担当》系列专题,回顾中国科学家携手国际同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实践。

基因组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正是这样一位在生命科学领域引领中国走向世界的“基因舵手”。他是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关键推动者之一,见证并亲历了从起步、攻坚到完成的全程。他带领中国团队完成1%的测序任务,虽比例不大,却意义深远,不仅推动中国基因组学实现从追赶到并跑、部分领跑的跨越,更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中国科学家的形象与声誉。
推动中国跻身基因组学国际舞台
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登月工程”,由美国主导启动,英、日、法、德等国纷纷加入。当时中国在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设备、技术、人才均面临巨大差距。
杨焕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绝不能错过的历史机遇。1997年,他在中国遗传学青年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中国加入HGP的构想,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加入,未来生物技术领域将永远仰人鼻息。”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于1999年正式成立,并成功注册为国际HGP的正式成员。
1999年9月,在伦敦召开的人类基因组战略会议上,杨焕明以不卑不亢、有理有据的陈述,赢得国际同行的认可。最终中国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负责3号染色体短臂上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中国成为第六个参与该计划的国家,也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1999年10月,大规模测序工作正式启动。面对重复序列高、误差率大的技术难题,杨焕明团队创新提出“克隆池分级筛选法”,将DNA片段逐级比对、精准拼接,最终于2000年5月提前高质量完成全部测序任务。
2001年2月15日,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在《自然》杂志封面发表,中国科学家署名其中,标志着中国正式站在世界基因组学研究的前沿。
西非埃博拉疫情防控的基因测序战
2014年,西非大地被埃博拉病毒的阴影笼罩,杨焕明团队意识到,快速解析不断变异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精准防控的关键。他们迅速组建了一支精锐的测序队伍,毅然奔赴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塞拉利昂。
他们克服万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座临时的高通量测序实验室,通过对大量患者样本进行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团队成功绘制了埃博拉病毒在传播过程中的精细进化图谱。这些基因数据揭示了病毒的变异规律、传播链条以及适应性进化趋势,为疫情溯源提供了此前缺乏的直接分子证据。
杨焕明像一位智慧的“基因舵手”,不仅带领中国驶入基因组学的深海,更在国际合作中展现出中国科学家的胸怀与担当。他以科学为舟、以使命为帆,推动中国从基因科技的“跟跑者”成长为“并跑者”甚至“领跑者”,为全球生命科学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