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预防季节性疾病的中医药措施
□ 陈柳岐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28

春夏交替之际,一方面天气变化多端,忽冷忽热,是传染病与季节性疾病多发的季节,较之成年人而言,儿童抵抗力和免疫能力较弱,是儿童呼吸道疾病多发季节;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彻底结束,家长在这段时期就需要高度关注孩子们在传染病与季节性疾病方面的预防措施。

中医对包括因病毒、细菌、寄生虫和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多种疾病,并且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疫病统称为瘟疫或疫疠等。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卫生医疗水平很低,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经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每次瘟疫都会夺走无数人的生命。我国关于瘟疫最早记录于《素问·本病论》:“民病瘟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我国中医很早就认识到一些瘟疫病的传染性与季节和社会习俗之间有关系,并发现隔离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

例如,《汉书·平帝纪》记载,汉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周大疫,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对于染上疫病的民众,空出房舍,建立隔离场所,为他们医治,给他们提供药物。这段文字记载提出了“隔离”是防疫的重要举措。药王孙思邈告诫人们:“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停冷食之”。提倡人们注意饮食和个人的卫生,不食用变质的菜饭。元代医家还建议保持口腔清洁,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中国很多地区至今还保持着古代传下来的预防保健习俗,如上海人的冬季进补,广东人的中药煲汤,南方的端午节饮菖蒲和雄黄酒等习俗,很多都同预防瘟疫有关。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记载一段文字: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难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染易者?”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段话指出扶正固本、提高自身免疫力也是中医预防瘟疫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瘟疫的,千百年来的抗疫实践证明这些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即使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预防现代瘟疫使用的方法仍然大同小异。

从医50多年,擅长妇儿科方面中医诊治的中医名家王圣尉大夫,对于如何做好儿童春夏之交的中医预防很有研究。年近八旬的他,如今依然奋战在第一线,他希望在普及中医药预防措施的同时,也让青少年们多了解一些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王大夫提出,在春夏之交儿童预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防性的口服中药

可以用贯众、紫苏、荆芥、连翘、金银花各10克,甘草3克,水煎顿服,连服3天。流感广泛流行时,可用贯众10克,板蓝根12克,生甘草3克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最长的可以连服2到3个月,可以起到清热解毒,预防流感的作用。

2. 预防性中成药

玉屏风散、颗粒剂;桑菊飲、银翘散;小柴胡冲剂、颗粒剂等;藿香正气水、丸、冲剂、颗粒剂等。

3. 预防儿童感冒的推拿方法

擦鼻梁;用两手的食指擦摩鼻梁两侧,至自有热感、微红为度。

拿风池:风池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用一只手的大拇指与食指分别放在两侧风池穴处,相对用力拿捏,每次约50-100下。

按迎香:迎香穴在鼻唇沟上段正对鼻翼最突出的地方,用中指指腹轻轻揉按1~3 分钟。

擦胸部:用右手掌擦左胸,以乳为中心,在胸部做环形擦摩5-10次,然后用同样方法以左手掌擦右胸5-10。

4.居家消毒艾叶熏蒸法

点燃艾叶放在房间进行空气消毒,方法是先将门窗关闭,在点燃艾叶熏房间半小时,然后通风换气,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杀病毒的作用。

5. 佩戴中药香囊法

取薄荷、菊花、荆芥、白芷、紫苏、苍术、桂皮、大茴、辛夷、细辛各2g,粉碎成粗粒混匀,装入小布袋系在胸前,可以起到预防流感的作用。

6. 扶本固正,提高儿童免疫力法

提高儿童免疫力是一个综合型的问题,应当从睡眠、营养、运动、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出发考虑。提醒各位家长的是任何单一的方法都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只有将孩子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结构、必要的户外运动、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家庭卫生习惯等综合在一起,才能够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相关文章
陈柳岐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专家简介
陈柳岐,教育学博士,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科幻阅读推广人。《科普时报》专栏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著有《等你,在未来》系列书籍,曾担任教育部白名单竞赛运营负责人和评审专家。致力于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和科幻阅读推广。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